宣教書籍與文章

宣教書籍

生鏽的鉸鏈
作者:連福川    譯者:奔路

是連福川(Frank Doggett Learner)的文筆特別好,還是翻譯者的功力高強,這本書竟然一打開就闔不上了。

過往,對於西藏總是有一種嚮往,也許是因為攝影家總是能在這片土地上記錄下許多讓人難以忘懷的風景:是那綿延高原的白雪,是那與雪爭鋒比雪更白的布達拉斯宮,更是那無數的朝聖者,沿路屈膝、磕頭、俯伏在地,並且不斷的重複這敬虔的動作,直到他們走到朝聖的終點:大昭寺。

而這本書,帶我認識了不一樣的西藏。

連福川對於西藏的記錄和觀察非常廣泛,他好像是那個時代的維基百科,什麼都知道!我猜,這應該是他的興趣所在,不然要研究這些風土人情、文化習俗、歷史背景和地理地形,是挺花工夫的!不過按他文字的描述,我同時也覺得這不僅僅是他的興趣所在,更是他真的很想認識西藏人、並且真的很愛西藏這塊土地的表達。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字表達,讓我反思:很多人對於宣教士的印象停留在宣教士成立了什麼事工、有什麼果效、在宣教工場帶了多少人信主等。這本書給了我們另外一個平衡的觀點:他所記錄的不是數字、不是果效,而是一整個民族的世界觀,也就是他們為何會如此生活的原因。

並且,一個真正在乎靈魂得救的人,是會與他們一同生活的吧。

是認識他們的文化、是睡在滿是跳蚤的炕上、是一口飲盡主人遞上酸腐的酥油茶、是走上一趟朝聖者的旅途、是與轉世活佛們一同吃飯交談,成為他們的朋友。

連福川的文字,讓人彷彿聞到新鮮酥油茶的味道,香氣四溢。

永不言棄
作者:黃錫培

宣教士的故事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不在於他們的宣教旅途有多艱難或奇幻、不在於他們受過多少精良的神學教育、甚至不在於他們過人的膽量或個人堅毅的性格,單單在於與他們同在的上帝,願意不斷地供應他們夠用的信心和為主癲狂的熱情;

面對未知的漫漫長路,常常只是一個決定,就能讓讀者熱淚盈眶,因為那從來就不是宣教士自己的決定,而是耶穌的道成肉身。

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海春深George K. Harris

1920年長女美蘭Sarah於甘肅出生,1923年染病去世;1930年五子華特Walter於西寧出生,1934年染病去世。西寧城外有個墓園,幾乎每一個在那裡服事過的宣教士家庭,都有孩子安葬在那裏,包括美蘭及華特海春深夫婦在西寧服事穆民將近35年,前後經歷中日戰爭、國共內戰,1951年被迫離開中國後,1952年傳來他繼續在泰國服事馬來人的消息

 

濮馬可Mark Edwin Botham

濮馬可的父親濮司滿Thomas1885年前往西安宣教,他自述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妻子騎在驢子上,我牽著另一頭載滿家當的驢子,自由的傳福音。」1898年濮司滿感染傷寒去世,年33歲;濮師母包姑娘Ellen A. Barclay帶著四個孩子繼續留在中國服事;濮馬可22歲時踏上父親腳蹤,專向穆斯林傳福音,19235月與童寶珍E. Olive Trench結婚,同年8月心肌炎離世,年31歲。

1923年濮師母陪同加入差會的長女美瑛Olive Mary,再次遠渡重洋前往中國宣教,直到1931年退休返英。

 

席德思Leonard Arthur Street

1939年席德思的述職報告:「1933年夏,池維謀博士引用路加福音五5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提到向穆民工作三個重要的英文字:忠心、失敗和信心(FaithfulnessFailure and Faith),故我就用這三個字,描述我們在西北地區的工作穆宣在中國也像在世界各地一樣困難,我們充分體會過去的忠心(整夜勞力),現在的失敗(並沒有打著什麼),並且繼續對將來充滿信心(依從你的話)。」

1951年宣教士被迫撤出中國後,席德思於1952年去到日本,繼續他「忠心、失敗和信心」的宣教旅程。

隻字片語怎能描述宣教士的一生,將來一定要好好跟他們暢談一番!

綠葉常青
作者:楊宓貴靈     譯者:樂思年

如果宣教士在宣教工場不能傳福音,那他們被呼召去到那裡做什麼?

綠葉常青這本書記載的,是一對宣教士夫婦在大批的宣教士因著國共內戰撤離中國之時,他們卻因著神的帶領,於1950年前往西北服事;只是,他們所要經歷的不再是他們以往熟悉的服事:醫療佈道、關懷、發放福音單張,而是與耶穌一同受苦的服事,紮紮實實的。

他們遭遇的困難,除了中國教會的弟兄姊妹因著怕被逼迫而冷淡的接待他們 (提供差勁的住所、不願與之往來)、官員因著政府命令而處處為難他們,遲遲不肯核准他們提領銀行的錢,限制他們不能離開居住房屋的範圍,又不願讓他們離境、一歲多的小女兒在那兩年貧困又缺乏健康的食物中屢次得病高燒危急

最難受的大概就是:上帝為什麼為他們開了這扇門、帶他們來這裡,又不讓他們離開?

原來上帝沒有要他們用口向當地人見證神,而是以他們的生活、生命來見證神--見證那在最乾旱無水之地,他們如何靠著禱告,等候上帝親自供應、化解危機、與他們同在。

原來上帝是呼召他們向著世界死去,向著一切的平安穩妥死去,好能夠向著神活;於是他們將自己這種子埋了、死了,在邪惡的政權之下、在飽嘗人情冷暖之時、在困苦無助之間,依舊綻放生命的韌性,結出許多的子粒。

宣教士的故事,是一個又一個看似瘋癲、卻能真實觸碰人心的故事,因為他們所見證的,正是那位為愛極其瘋狂的主。

短短的文字,實在無法言盡,但願這有限的筆墨,紀錄一些值得一讀的書籍。

內地六巾幗
作者:董艷雲      譯者:林嘉亮

 

有一些人的故事不是驚天動地的偉大,但是他們為主擺上的心志和他們在百般掙扎之下所做出的決定,卻同樣令人感到震撼;在宣教歷史的眾多見證中,這些人看似涓涓細流、沒什麼重要的事蹟,但在他們堅毅又滿有盼望的生命中,救恩卻透過他們的忠心,緩緩的流入人心。

 

海戴賀美,沒有多少人認識她,但對於戴德生來說,她是他極為重要的信仰夥伴:戴賀美是戴德生的妹妹,在戴德生還在年少輕狂、對於信仰感到索然乏味之時,她就開始迫切的為他禱告,盼望上帝能拯救她親愛的哥哥;在戴德生悔改信主之後,他們不但熱切地與主內弟兄姊妹一同在信仰中成長,也深感靈魂的需要並經常一起上街分發單張。

 

在戴德生前往中國之前與之後,他多次邀請戴賀美一同前往,賀美一方面擔心單身的哥哥孤身一人,一方面又掛念母親會過於傷心,在掙扎了好些年之後,她仍然無法做出決定,後來是因著先生海班明在尋求神對他們家的心意之後,明白上帝沒有呼召他們前往海外宣教,賀美才終於放下心中的掙扎。

 

雖然不能成為前線的宣教士,這對夫妻對於宣教的火並沒有被澆熄,他們依舊在代禱、推動人關心宣教、傳遞中國靈魂的需要上不遺餘力,他們也一直是戴德生最堅強的禱告後盾。

 

在知曉內地會的工作逐漸龐大,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差會的工作之後,他們在1875年,辭去了原來安穩的職業,加入了內地會,在新成立的英國辦事處學習統管宣教士的一切需要,包括財務、行政和接待回國的宣教士…等等;二十年之久,他們成為宣教士最有力的後盾,讓宣教士回國的時候,能沒有掛慮的休息、述職。

 

他們一共生了十個孩子,最後有四個孩子加入了內地會!如同上帝親自差派自己的獨生愛子,賀美也在悲痛與不捨當中,將自己的孩子獻給神。

 

賀美一輩子沒有到過中國,但是她的禱告和她的哥哥、她的孩子們一起進入了中國。

戴德生與瑪麗亞
林子軍 弟兄

      因著上培育系統-門徒班選讀這本書的關係,讓我有機會認識戴德生這位在華人宣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及內地會草創時期的艱難與挑戰。戴德生17歲經歷重生得救後,清楚明白神呼召他到中國去,便開始以行動來操練信心的禱告,過簡樸生活,鍛鍊身體,甚至為了這個呼召必須解除和未婚妻的婚約。初次抵達中國的戴德生當時僅21歲,在這樣的年紀就有著如此信心和行動讓我甚為震撼。

      戴德生奉中國傳教會的差派抵達上海,當時的傳教士僅在通商港口附近作為據點,穿著西式服裝過著西式生活,唯有戴德生保有屬靈的洞察力及行動的決心,在他多次深入內地窺探後,他知道神給他不一樣的負擔,就是將福音帶往宣教士未曾抵達的中國內地,同時也察覺若要在內地西方人罕至的地方做福音工作,勢必得改頭換面一番,唯有改變服飾,和中國人一樣剃髮、留長辮、穿華服,才能出入各地不引人側目。這樣的改變除了身體上承受極度不適應,甚至也引來眾人及宣教士間的譏嘲、批評與不諒解,想起保羅曾說:「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一切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求神也給我這樣的屬靈洞察力與行動的勇氣。戴德生在傳道頭幾年因奉行中國化的緣故被其他差會宣教士排擠,直到遇見了賓惠廉這位同工與屬靈長輩才漸漸脫離自我捆鎖,兩人一起同工帶出喜樂的服事讓我看到服事若單槍匹馬容易陷入捆鎖,尋求有感動的同伴很重要。

      在寧波期間,神呼召他憑信心接任派克醫生留下的醫院,因經費拮据僅剩一個月開支,員工紛紛離去,但他憑著信心向神支取供應,柏迦先生寄來50英磅的神蹟就發生了,他因此得到印證,知道開辦醫院並非自己一意孤行,他們也從病人中結出許多福音的果子,此刻的戴德生只關心寧波教會和醫院的需要,對於中國內地宣教的異象漸漸地不在他心頭上,但神的帶領似乎也在調整他的異象。

      因著長期工作勞累的關係病入膏肓,使戴德生不得不返英休養,這一回去就是將近六年,但在這段休養的曠野期間反而是神重新使用呼召他的關鍵時期,除了取得外科醫生資格、修訂寧波語新約聖經之外,神也呼召戴德生看見中國內地的需要,而他也在聖經中看見亮光:「你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原來選召宣教士的方法不在於向人求助呼籲,而是要先迫切求神差派工人,其次要促使教會的靈命深進,如此人們才不致賴在家中不肯動。於是他開始拜訪、呼籲各差會合力打開中國內地福音的門,卻一再碰壁。「教會在酣睡當中,對於他們,各種英國式的享受,比失喪的靈魂更具吸引力。」 至此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必須成立一個超越宗派、專為中國內地福音需要的差會,但他內心的恐懼並沒有停止,書中我可以感受到戴德生天人交戰的的心,他害怕新差會與原有差會競爭,更害怕帶領年輕同工到中國是去送死,來自魔鬼的聲音不斷控訴他,但想到在中國每月都有百萬人死亡,卻無機會聽信福音,以致靈魂不得拯救,便極其憂傷。

      在布萊頓沙灘上,神的安慰與啟示臨到他「如果神賜給我們一批人到中國內地去,而他們也真的去了,即使他們將來都餓死,也不過直上天堂而已。假使只有一個中國人因他們的工作得救,不也值得嗎?」,戴德生頓悟後對主說:「主啊!你擔負起所有的重擔,一切責任都在你,我把自己完全交託給你,你負責一切的結局,求你指示、照顧、引導我和我的同工,我願意號召一批人跟隨你前行。」此後戴德生更加確定這個呼召,開始四處傳遞異象,呼召單身女性、學經歷不足的一群同工而非知識分子與上流社會精英但卻願意順服的一群人,讓我想起耶穌的門徒也只是一群漁夫卻憑信心替神做出偉大的事,以顯出成就神的事全是出於神的權能而非人的能力。期間也出版《中國: 屬靈的需要與呼籲》「風不能吹送福音,可是風能吹送我們。」「金錢只是奉獻的方式之一。」戴德生的呼籲也再次激動我的心!我不能只單顧自己的事,只在意自己的家庭、工作、教會生活,試著在各方面取得平衡,有穩定聚會、服事、奉獻就覺得自己已經夠了,已經有回應神了,甚至藉此摀住耳朵逃避神更大的呼召,求神讓我看見圈外的羊及靈魂的負擔。

戴德生的幾點特質與事蹟讓我最為敬佩:

  1. 堅定清楚的原則:戴德生知道若福音要真正傳給中國人,就不能以西洋宗教高高在上的型態進入,這意味著必須放棄本國人的認同與友情,向什麼樣的人,就做什麼樣的人,這個原則未曾改變,即便早期同工之間有紛爭也堅持不變,藉此辨認出誰是真正能跟隨神的工人。
  2. 對同工的愛心與責任感:長女存恩病倒之時因公務必須至遠方一趟,期間得知同工麥克蓮也重病,責任心驅使戴德生將同工的需要置於女兒之上前去探望,及至返家時女兒已回天乏術。存恩之死激發了內地會眾同工的同情心與愛心,他們看見這孩子的生命因著救治另一位宣教士而犧牲,因而使近乎分裂的內地會重新合一。
  3. 揚州教案的捨己與彰顯基督之愛:戴德生在中國曾真實遇上自己與家人、同工有生命危險的時刻,上萬仇洋暴民圍攻戴德生住處,史稱揚州教案,但他不是選擇直接求助母國政治介入避免加深中國人仇洋的心以致福音被混淆受攔阻,而仍然求助效率低落又靠不住的中國官府,再再顯示戴德生即便生命受到威脅仍然以福音為念,這個抉擇讓我敬佩。
  4. 受到外界誹謗仍堅定不移:從戴德生早年堅持剃髮留辮學中國人開始,受到的攻擊批評就不曾少過,但揚州教案因著英國新聞及政客的扭曲誹謗,讓戴德生在英國成了惡名昭彰、惹是生非的宗教狂熱分子,帶著船堅炮利逼著中國人改信基督教,以致眾叛親離,內地會的捐款頓時失去大半,這樣的遭遇我相信絕對是福音工作中最大的委屈,戴德生自己也是痛心萬分,好在有瑪麗亞的陪伴才能讓戴德生繼續埋頭苦幹,仰望神來替他們伸張正義。

      中國內地會的事蹟還有許多,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直接造成內地會58位宣教士和21位宣教士子女殉道,他們直接以自己的血灑在中國這塊福音地土,若無神的愛在其中,戴德生何以放棄清政府對財產和生命損失的賠償,只為了彰顯基督無條件的愛?至今OMF(海外基督使團)仍持續著內地會的宣教工作,我曾在2007年第十屆青年宣道大會上聽過戴德生第五代孫戴繼宗牧師的分享,他說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他是活人的神!每當他在信仰快要失落之時就會有聲音自心中響起:「他列祖所事奉的神過去曾在戴德生身上及內地會行過的許多神蹟,至今仍然彰顯在這個時代。」願我也能在這時代被神使用,我的家庭也能經歷像戴家這樣的應許與祝福。

老英之歌
陳美汎 師母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將石明理和安莉宣教事夫妻的故事娓娓道來,讀者雖然不一定認識這對宣教士夫妻,但卻能夠在他們的身上,看見許多屬靈前輩的影子——正是這些人無私的陪伴與付出,上帝的救恩能夠持續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被述說及傳揚。

以下簡短介紹及摘錄書中內容:

       石明理和安莉(後簡稱石哥安姊)在信主並預備自己成為宣教士的過程中,雖然雙方父母都不支持,但是感動他們對海外有負擔的上帝,仍然一步一步帶領他們單純的走上這條路;結婚之後,他們進入萬國宣教學院接受為期兩年的聖經與跨文化訓練課程,並在當中學到一個重要的功課:「不要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要放下心中的優越感,謙卑地向當地人學習,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1975年是他們的第一個任期,除了文化衝擊和環境適應之外,花最多的時間就是學語言;石哥「在書房裡第一天做的事,就是掛起他那個紅色白底的『L』…英國學開車是在路上,車子前後都要掛『L』…『L』就是『學』(Learn)的意思!」「石哥要提醒自己:『我們都是學生,不是什麼都知道,也不是立刻能給什麼的人。』」

       另一件趣事就是他們夫妻決定要在兩年內完成三到四年才能完成的課程,因此他們互相給予彼此壓力、較勁,還差一點因為學習方法不同而導致婚姻可能破裂,還好後來決定各自有各自的老師,雖然花費較高,但保住了婚姻。

  1979年第二個任期先是在台北,後又被調到台中,石哥主要的任務就是擔任宣教機構的會計,並和安姊一起服事新來的宣教士;他們也在工作之餘參與教會的學生工作;在這個任期,石哥也發現他對於如何訓練宣教士的語言能力,有許多新的想法,而安姊也發現他們在學生族群中的服事越來越被接納和看重,這兩個發現也影響著他們之後的服事重心。

       於是「石哥開始著手為內地會寫新的語言學習課本,也用所編寫的教材,到處去幫助西方人或宣教士學習中文。」

       「『從前我以為自己的恩賜是行政,後來發現上帝對我各方面的裝備,是編寫語言教材幫助宣教士能順利地在華人當中工作……我覺得自己的恩賜被上帝使用得非常恰當徹底,感到非常快樂!』石哥心滿意足的說。」

      安姊在學生輔導短缺的情況下回應了心中「非去不可的使命感」,「自此,學生福音工作就成為安莉主要的事奉,無論是對學生的個人關懷、信仰建造,甚至她所擅長的廚藝,都有徹底發揮的空間。」

     「二十多年來,安莉在中興團契的學生事工做得非常成功,主要關鍵是:她投入很多時間與心力帶領學生個人查經、使學生的信仰在真理中成長;另一方面她也非常關注帶領慕道友的學生信主,或訓練學生向非基督徒傳福音。以一個宣教士的初衷,她並不滿足於只接觸基督徒…她希望所帶領的團契能接觸更多的非基督徒。」

         當石哥和安姊的退休年限將至,作者多次詢問他們「他們認為自己的事奉『成功』與否?」

  他們回答:「一個『成功』的宣教士,重要的不在於做了哪些事情、或哪些事情有什麼成果,最重要的是能否被當地人接納,並與當地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安姊補充說明:「那種『成功』的經驗,是要『待』得夠久,才能獲得!」

       石哥也分享兩種「給予」:「我們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願意將上帝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前二8」

  以這節經文來總結石哥安姊三十多年在台灣的服事是最貼切不過的了!他們的服事身影正是這樣迴盪在被他們牧養過的青年學子心中, 因此此書特別集結了不少被石哥安姊陪伴過的見證,而在這些見證中,不約而同出現最多的字眼正是:「陪伴」。

  作者總結道「與其在自己的安全之地,平凡過一生,不如傾聽自己內在與上帝的呼召之聲,勇敢的踏上一條忠於自己與上帝的人生旅程,這未知的『冒險』人生,必然是必須以『信心』踏上去的人生,至於路程中會發生什麼事,只有上帝才能知道!」

  石哥安姊若留在在英國,也就是一般的平凡人,一般的會計師和一般的中小學校長,但當他們回應上帝的呼召,走出家鄉的舒適圈之後,上帝便能在宣教工場上使用他們,一個成為幫助宣教士的語言專家,一個成為莘莘學子的信仰建造者!

  也願上帝激勵我們這些平凡人,願意在宣教工場上成為被祂使用的器皿,那將是何等的心滿意足!

 

2015年青年團契邀請石哥來分享宣教

山雨:富能仁新傳
陳美汎 師母

福音

       富能仁廿二歲前往中國西南,當他連續幾天走在保山城中與百姓接觸、傳道、分享福音之後,他獨自走到山上待了一天,他寫下:「令人難過的是極少人奉獻去福音的工場…我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神必是要祂的子民出去傳福音,主的最後命令不是還存在嗎?……想到有廣大的地域和城市,有許多未聞福音的土著民族,等待著工人來到,卻等不著;…千百萬的人從沒有真正接觸過福音,但從各國派去向他們傳福音的宣教士卻寥寥無幾。」

爭戰

         富能仁主要的服事工場是騰衝,以中文向當地人傳福音,但他卻對於西邊的傈僳族群越來越有負擔,幾次有機會前往傈僳族當中分享、領人信主,都帶給他極大的喜樂,只是喜樂的時間沒有太久,過一陣子富能仁就發現魔鬼毫不隱藏牠的真面目;有初信主的蔡家和郭家,因為害怕巫師說他們的親人生病是因為他們改拜耶穌,而回頭敬拜鬼神;富能仁也有幾次參與了傈僳族的大節慶,其中爬刀梯的過程讓他真正看見魔鬼是真實又帶著極大權勢的挾制人。

       在這之後他發現他需要更多人為他禱告,於是他向母親提出請求:「我們在傈僳人中的工作,就靈性方面來說,不會像玫瑰花床般花香瀰漫,我對撒旦的認識使我確知,牠會用一切武器堅決抵抗。但如果有固定的人,以禱告支持著我,我就會大大的得力。我深信主將在這裡的傈僳人中動工,只是時間遲早而已。」

暗影

       富能仁有好一陣子被一層奇怪可怕的陰影壟罩著他的靈性生活,他被深沉的懷疑所攻擊,甚至想要尋短,五年沒有領太多人信主的表現深深控告他,是否誤會了上帝的帶領?後來富能仁讀到家鄉寄來的雜誌【得勝者】,成為他再次得勝的關鍵:「必須以十架為基礎,並以聖經的應許來抵擋魔鬼的詭計。」

信心的禱告

  在絕望低潮的低谷之後,富能仁開始一遍又一遍的操練信心的禱告,他提到:「我已經特定的求告主,使幾百家傈僳人信主,我沒有求一千個家庭的信心,但是我有求一百個家庭信主的信心!或者更恰當地說,我相信神賜給我信心,但不是一千,所以我接受這個限制,並相信上帝所供應的超過我們所求所想。」

艱難的決定:最後的探訪

       在經歷沒有大批傈僳人歸主的情況下,富能仁決定寫信給總部,表示願意暫時擔任別的工作,或者過一陣子再回到這傈僳人中;接著就開始了他預計在短期內前往傈僳族中的最後一次的旅程。如往常一樣,富能仁前往探訪一個又一個傈僳村莊,在一個他熟悉的村子中留宿一晚之後決定清早離開,與他同行的傈僳夥伴奔跑的來告訴他,我們必須在這兒多留一天,有一家人要作基督徒。於是富能仁細心的講解福音,他知道他已經不能再多做什麼了,只能等待神的工作。這家人顯然已經預備好心,他們立即決定除去鬼壇,富能仁因此多留了幾天幫助他們,接著一連幾天,有七家人都願意除去鬼壇,成為神的子民!之後富能仁繼續探訪了大鍋村、柏樹岡、烏龜村和彩色山,各處都有大批的百姓願意信主,總計約有一百二十九個家庭,六百個人!

       在面臨大批栗粟族歸主的情況,富能仁對於這些人當如何牧養也一點都不憂慮,因為他知道神已經採取了行動;果然神早已預備並差派一位緬甸吉仁的青年宇巴梭,和富能仁一起成為了這些家庭的牧者。在超過兩百個家庭信主之後,富能仁知道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創造傈僳文字,並且開始進行聖經翻譯,好讓傈僳教會有根有基。

  富能仁確信,是家鄉的人在為他禱告,他們雖在幾千哩之外,卻直接參與了神在傈僳人中的工作,他認為收割的莊稼是神子民的禱告促成的,他很清楚他們為他的靈性和為傈僳人的得救禱告,是在禱告之時就已蒙垂聽,而非成就之時才蒙垂聽。

  雖然信主後的傈僳教會還有許多的問題需要處理,包括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以耕種鴉片維生,以喝米酒喝到醉町大罪為節慶的習慣,另外他們生性單純、覺得耶穌勝過鬼魔很棒,但卻不覺得需要學習成為門徒,因此富能仁和其他牧者經歷了許多生產之苦,而在這些困難中,富能仁也沒有忘記請家鄉的人禱告,他沒有隱瞞傈僳人信主之後又失敗跌倒的真相,因為唯有真正明白魔鬼的伎倆,才知道如何禱告。

甘肅支援/返回傈僳

  總部因人力缺乏,要求富能仁前往甘肅去調查情勢,他在訪查的過程中體悟,唯有讓當地人自治、自養、自傳,才是真正健康的教會,而非外國人的教會。

  離開五年再次踏上傈僳村莊,看到楊志英夫婦偕同高曼夫婦和其他美國宣教士,牧養成長迅速的教會,讓富能仁很是歡喜,而上帝也恩待他,為他預備了妻子洛西女士成為他的宣教同伴,和他一同翻山越嶺走訪各個村落。

後記

  1938年,富能仁死於腦瘧疾,他被安葬在山頭的一處地方,俯視著保山,畢竟他三十年來以這些山為家;他的墓碑上寫著: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1968年傈僳族終於有自己語言的全本聖經,只是仍未能供應廣大需要,直到1980年在倫敦印了一萬冊先導版暫解飢渴;戰時傈僳教會雖經過了戰亂和逃難,卻繁榮滋長到處見證神的救恩,將福音繼續傳到緬甸、泰國。1981年亞洲通訊刊載:許多傈僳人因戰亂逃到緬北,此後即保持了一個強固的基督徒社區。

  願富能仁生命的見證激勵我們:「靠著禱告,一起走上宣教路!」更願神的愛激勵我們:「成為祂的見證,向著各族、各民、各方和各國!」

艾得理傳——全力以赴的一生
陳美汎 師母

 

 「若有機會,那可是非凡的喜樂:被指派遠超所能的任務;只因,任何事一旦完成,顯然掌聲非祂莫屬,而不歸你我!」

 

十分冒險:

       「十分冒險」是內地會差會醫生對艾得理體格檢查的評論,艾得理對此感到懊惱與困惑,難道熱切前往中國宣教的心志,就要因為身體的軟弱而被迫中止嗎?在審核會議的前一天,他早上靈修到一節經文「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當天他也預備跟一位從索羅門群島回來的宣教醫生戴克(Northcote Deck),約在差會的辦公室面談;當天每一間辦公室都有人用,只剩一間是空的,於是他們進去準備談話,艾得理立刻看見牆上的經文寫著「你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於是他確信這正是上帝領他前往中國的確據。

       一九四三年,差會因為艾得理的蒙召與心志十分清楚,認為值得「冒這個大險」,於是,他身體的軟弱反而成為神能力的器皿。艾得理八十歲的時候說:「過去這五十七年,我就這樣冒險過來啦!」

 

呼召始於中學:

       因著宣教士父親服事的忠心和母親敬虔愛主的榜樣,艾得理從小就養成良好的信仰生活,並在高中時,聽到一位即將加入內地會的老師休頓(Stanley Houghton)在學校教課時提及中國的需要,艾得理於是被《千哩外的神蹟在中國》(A Thousand Miles of Miracle in China)一書的內容深深感動,從此無法忘懷中國上千萬人不認識主的事實。

 

在劍橋的預備:

         劍橋七傑帶動了劍橋學生對於宣教的眼光和異象,艾得理承認,他在課業上並沒有擺上更多的時間和心力,但這個損失比起他投入學校和教會中的服事所獲得的寶貴經驗,就都微不足道。當時宣教團契的口號:「遍傳福音,候王再臨」也成為支持艾得理踏上宣教之路很重要的異象。

 

踏上工場:

       大學畢業後,艾得理隨即預備前往中國,在經過五週的船程,他終於踏上期待已久的服事工場,但滿腔的熱情很快就因著語言的受限而感到喪氣,等到好不容易在語言上有一些進展和信心時,又傳來早一批的同工斯坦夫婦(John&Betty Stam)被共產黨公開斬首的消息,只是這看似令人悲哀並恐懼的事實,非但沒有讓這群新鮮的宣教士感到懼怕或卻步,反而因為斯坦夫婦面對刀劍的鎮靜沉穩,以及他們的小女嬰被一位中國傳道神蹟似的拯救出來,激發了他們「以至於死」的決心。

 

戰亂和撤退:

         艾得理從單身到結婚,先是經歷了國共內戰、再是抗日戰爭,比起單身的時候可以有「以至於死」的決心,現在多了妻小需要考量,但在夫妻同心禱告之下,兩人都決定要留下來與中國的弟兄姊妹共患難。

  在那段期間,他們常因著飛機經過而需躲在桌下,也有一次炸彈就落在他們家的隔壁,但他們仍堅持留下、服事躲入教堂避難的傷患,並趁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傳福音,直到他們的休假年來臨,他們必須暫時離開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他們搭上了最後一艘駛往美國的日本船,因為幾個月後就發生了日軍偷襲珍珠港事件,因此他們雖然順利回到美國,卻因戰爭的緣故,短期內無法再踏入中國的土地。

 

 

美國校園推動宣教:

       艾得理給學生的核心信息就是:「每個基督徒,若以基督的心為心,就應該有傳福音的異象,而且每個信徒都應優先考慮,神是否有選召你到海外宣教的可能。」

  一位同工這樣描述他對宣教的熱情與迫切:「你只要碰到他一下,火就會延燒過來。」 

       在那樣充滿戰亂的時代,艾得理認為關閉的門不能成為藉口,他鼓勵學生,雖然在共產或回教國家不能直接的進行宣教工作,還是需要想辦法進去成為一盞明燈,並在必要時藉著一份專業來維生。海外宣道要付上許多的代價,但飄洋過海唯一的理由就是:上帝的呼召和耶穌的使命:「你們要去!」

 

英國推動禱告:

       在美國的校園團契逐漸上軌道之後,艾得理夫婦就回到艾得理英國老家,並且成為為中國禱告的推動者;在戰爭後期的人們對福音顯得更為敞開和接受,特別是離鄉背井前往西方讀書的年輕學子,艾得理也在蒐集各樣的代禱事項中,見證許多上帝奇妙的拯救。

 

重返中國:

       在日軍投降、結束戰爭之後,聖公會的華福蘭主教(Frank Houghton)因著中國學聯會的成長快速但仍缺乏工人,於是火速要求艾得理再次前進中國服事年輕人,這個邀請對離開中國已經四年的艾得理來說,是期待興奮卻又感傷,因為此次前往,意味著他將與病重的母親最後一次話別。

    回到中國之後,艾得理馬不停蹄的參與在中國學聯會的各項學生事工中,其中一場學生退修會甚至人數多達三百五十人,只是好景不常,在共產黨取得最後政權之後,開始了「思想改造」,學習毛澤東的革命理論,並以各樣的方式測試百姓的忠誠;學聯會積極的幫助基督徒學生分辨社會主義和政治主張等議題與信仰的關係,但仍有許多學生因害怕共產黨而停止聚會。

       一九五零年,三自教會的成立,以及政府對宣教士帶著帝國主義的影子留在中國的敵意,使得許多外國宣教士紛紛撤離,免得造成中國信徒和教會的困擾。艾得理於當年八月離開中國,內地會也於一九五一年全面撤離。 

 

為主而活

       離開中國的艾得理並沒有停下服事的腳步,又繼續回到美國中西部校園團契服事六年,後來接任地址設在香港的國際學生福音團契的遠東區總幹事長達十二年,之後又繼續接任門徒訓練中心主任八年,於一九七六年正式退休,並多次前往中國探訪並堅固信徒、並繼續推動為中國禱告、傳遞負擔,一直服事直到肺癌離世,葬在加州的中國山(China hill),因為很多中國人也葬在那裏。

 

生命價值

       艾得理:「一個人生命和服事的價值,並不在乎他外在有多少活動。按著Madeleine LEngle所說的,基督徒在乎他的『所是』,我顯然「『所是』的時間還不夠,而且常被工作的壓力拖著走。我真的祈求主,祂能悅納我所做的其中一點點,那才是最要緊的。」

在清真寺尋找,十字架下尋見
溫于平 長老

  今年三月上旬,本堂支持在西北服事的宣教士分享主日信息與見證,帶給我們深刻的感動與挑戰。信息中她提到了一本書「在清真寺尋找,十字架下尋見」,會後我到樓下校園書房找尋這本書,同工告訴我已經有多位弟兄姊妹詢問,並且登記訂購,我當下也增訂了一本。讀完這本書,除了對穆斯林族群的信仰有更深且完整的認識,同時也更加體會到,根植於千百年傳統與信仰文化的華人族群,要如何掙脫束縛、透過理性與經歷遇見真神,直到如今仍是一場極長遠且艱鉅的屬靈爭戰。因此,非常推薦教會的弟兄姊妹一同來閱讀。

 

作者簡介

  納比.庫雷希(Nabeel Qureshi)出生在典型的穆斯林家庭,接受嚴厲的穆斯林教育。1970年代,納比的父親離開巴基斯坦來到美國,希望為父母兄弟提供更好的生活。納比的母親是伊斯蘭宣教師的女兒,也同樣把生命奉獻給家庭與信仰。

  納比5歲時就能用阿拉伯語背誦7章的《古蘭經》(又稱《可蘭經》),15歲時可以使用英語和阿拉伯語背誦15章,他經常在學校與人辯論耶穌的神性。對他而言,伊斯蘭就是真理。就讀大學時,納比認識一位基督徒好友。兩人花許多時間比較《聖經》與《古蘭經》之後,他發現了《聖經》的可信度。納比在背叛父母的罪惡感中痛苦掙扎時,上帝不斷用《聖經》中的話語、夢和異象來引導他,終於納比尋見了耶穌。2009年納比取得醫科學位後,即以教學、佈道、寫作辯論等方式投身於傳教工作。(作者簡介摘自書籍內頁)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是以個人傳記方式敘事,並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架構呈現,因此可讀性很高,曾獲得美國基督教出版協會好書獎,最佳新作家以及最佳紀實文學。

  於本書前言中,作者很清楚地陳述,這本書不只是個人的故事而已,他希望透過寫作本書達到以下三個目的:(1)為非穆斯林讀者提供「圈內人」的觀點,直擊穆斯林的心靈、拆除那堵隔閡的牆;(2)讓各位讀者具備事實和知識的基礎,顯示福音和伊斯蘭教的強烈對比;以及(3)描寫穆斯林與福音「纏鬥」過程中巨大的內在掙扎,包括犧牲與懷疑。

  換言之,本書旨在成為一部教導的工具書,全書分為三個單元。單元一:認識伊斯蘭教,以及西方的穆斯林;單元二:衡量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證據;單元三:面對改變信仰的代價。

   此外,本書附錄中有將近60頁的專家導讀,在閱讀本書過程中更深入地釐清信仰中所面對的一些問題,例如其中一篇談到「當東方遇上西方」。由於東西方並非以相同方式來面對有關真理的問題,東西方都各有缺陷,其中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讀後感言

一、美國皮尤(Pew)研究中心2015年4月發布報告指出,從2010到2050年,伊斯蘭教人口增長率將達73%,其速度遠超過35%的世界人口增長率。換言之,在本世紀下半葉也就是2050年,伊斯蘭教極有可能超過廣義基督教(含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成為世界最大宗教,屆時每10個未信主的人,就有7個是穆斯林,所以若要福音遍傳,穆斯林族群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請參閱2019年4月新竹勝利堂差傳月刊第十三期,「愛我的弟兄:以實瑪利_關注穆斯林歸主的五個原因」)。

    然而,若不是來自神賜下的異象和引導,依照人過去的經驗和判斷,教會針對穆斯林族群的宣教行動是不容易推動的。本書提供了完整穆斯林族群的信仰根基與作者如何從抗拒到接受福音的主、客觀經歷。

二、本書從聖經的可信度,耶穌的神性、耶穌被釘十字架以及復活的論題,三位一體的教義等基督信仰核心都有深入的討論,可以說是一部基要信仰的教材,無論對主內的弟兄姊妹或慕道朋友都值得來細讀。

三、翻開華人宣教史,十九世紀初期,來自英國的馬禮遜成為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教宣教士。而1854年初,英國宣教士戴德生心懷異象、立定志向要把福音傳遍中國,他成立的中國內地會,一百年後更名為海外基督使團(OMF;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是世界最大差會之一。

  19世紀後期,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是第一位到台灣南部傳教及行醫;接著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馬偕抵台在淡水成立第一間教會。除了以上這幾位代表性人物之外,華人宣教史其實是由難以計數的西方宣教士前仆後繼、披荊斬棘,甚至流血捨身將福音傳到未達之地。

  新竹勝利堂成立至今已經邁入64年,現在使用中的大樓於1996年初完工,當時建堂異象是以宣教大樓自許,我相信神對教會的託付永不落空,願我們面對主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勉力前行。

走到比錢更遠的地方
曾建麟 幹事

 

希伯來書 十一38 :「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初次看到維恩宣教士一家在社青的分享,已是約莫六、七年前的事了。當時留下了email讓他們寄代禱信,信中分享他在巴紐的別姆島所作的事工,還有心路歷程。那時心想:巴紐?想都沒想過的地方,他們去那裡感覺好辛苦。(看了這本書之後,實際應比文字敘述更辛苦許多)

       每次在讀他們的代禱信,與其說是代禱信,更像是一個去了遠方的家人,在分享他在遙遠的巴紐宣教的喜樂與哀愁。讓我一同開心,一同流淚。後來在好消息看到他們分享見證,悅慈得了癌症的過程,還有他們在島上經歷的種種,讓我動容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吝分享自己的軟弱。

       又過了幾年,這本書問世了。裡面集結了這十年來,他們在島上經歷的一切。透過他生動的筆觸,彷彿我也是在現場參與的一員。

         維恩因為二篇自己講過的道,而被神呼召離開美好的北加州,去一個島上基督徒為「0」的火山島,需要先學會當地的語言,並將聖經翻譯,才能把福音傳給他們。在這10年中,經歷了與島民的衝突,與神的摔跤,悅慈師母與癌症搏鬥,孩子們因為感染差點回了天家,他也不只一次問自己,這樣到底值不值得?  

       請原諒我的小信和驕傲,我在看這本書時,會想著這些島民能清楚明白救恩嗎?  

       但島上第一個回天家的基督徒——巴德,因為得了怪病,全身的肌肉逐漸萎縮,後期還要靠著別人抬才能到教會,在他離世前的主日崇拜中,對來參加的島民們說了一段話,清楚的把救恩說出來——「這一切不是我做了什麼好事,而是神成就了一切,我知道耶穌在十架上成就了,讓我能與神和好進入永生。」

       我也會想,上帝為什麼要這樣對祂所呼召的人呢?書中提到與他們一起宣教的夥伴,有得了癌症先回了天家,也有腦裡得了惡性腫瘤或其他疾病……如果不明白神的愛,就會覺得上帝真是殘酷。但這本書一直傳達著一個信息:「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在書的最後,維恩分享了一封代禱信,是他接獲悅慈的癌症復發時所寫下的,當中一段話,我一直忘不了:「作宣教士最大的祝福,不是在神的醫治上可以插隊到別人面前……而是看到一個人接受福音後,永生的盼望是這個世界不能奪去的。」

       雖然我不認識維恩全家,但他們是我內心一直掛念的弟兄姐妹。願上帝看顧他們。 

以下內容摘自校園書版社簡介

         華神榮休院長陳濟民老師,多年來研究、掘取新約中所蘊涵的宣教信息,他指出,整本新約聖經的基本教導都根植於主耶穌的大使命,而經文中的「萬民」乃是「所有族群」的意思,因此教會的宣教事工必須擁有跨文化及超越種族的眼界。…教會應當如何跨越華人宣教經驗的窠臼,更新「跨文化宣教」的模式與思維,勇敢迎向主耶穌的呼召?

         陳老師從傳統華人思想、文化處境出發,對於「宣教」、「傳福音」、「跨文化宣教」有廣廣闊的視野、入微的觀察….,字字句句閃爍著對靈魂的關切,勾勒出華人教會宣教事工立論與實踐的基底與深刻省思,《成為宣教的教會》是今日華人教會與每位宣教工作者的必讀好書。


成為宣教的教會
陳美汎 師母

推薦閱讀「成為宣教的教會」

        《成為宣教的教會》一書以新約聖經為本,從經文中整理出福音書裡主耶穌對於宣教的教導,並書信裡使徒們對於宣教使命的回應與行動和教導。在閱讀的過程中,陳老師先是帶我們貫穿每一卷書的信息,並且一步一步幫助我們跟著經文一同來瞭解三一神對於宣教的心意,讓我們能融會貫通。

         例如:馬太福音寫作的對象是猶太人,因此馬太福音引用了很多舊約的背景來強調耶穌就是他們所等待的彌賽亞——猶太人的王。但馬太的重點不僅僅是要強調主耶穌是猶太人的王,更是要強調祂是萬民的王,因此馬太在寫作過程中一再藉由主耶穌醫病、趕鬼、平靜風浪的權柄,來突破猶太人的思考框架,幫助他們理解耶穌真正的身分為何。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太廿八18~20,請留意大使命的開頭強調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耶穌…,因為必須是在主耶穌為萬民君王的邏輯下,猶太人才能夠真正理解接下來的吩咐:使萬民(跨越文化及種族的族群)成為主的門徒。

         而這本書不但有深厚的聖經基礎,陳老師更在每一章的結尾幫助我們反省教會長期以來的宣教景況,並提供我們一些實踐的方向。

         例如:短期宣教和長期宣教的重要性、華人對於跨文化宣教缺乏實際行動之原因、教會對於宣教的委身程度是否如耶穌和保羅一般癲狂、宣教涵蓋的廣度與深度(全人救贖,包含靈界與物質層面)、道成肉身的愛為要彰顯神的榮耀、聖靈的引導和禱告的重要、本土宣教與跨文化宣教的先後次序、宣教的現實面(教會遭遇逼迫、異端侵襲、信徒殉道)…等。

         讀完這本書,除了像是上了一堂紮實的新約宣教神學課程,更能在其中深刻體會三一神對萬族萬民的心意,非常推薦教會的弟兄姊妹一同來閱讀!

作者簡介:

   盧慈莉是內地會(OMF前宣教士盧傳明牧師(Bryan Dillon)和師母馬碩德(Mrs. Judy Dillon)的長女,童年在台灣度過,直到中學後才到菲律賓、澳洲求學。慈莉於1999年接受內地會差派,返回父母往日的工場台灣當宣教士。

         15年來,盧慈莉一直在台灣南部宣教,服事對象以基層勞工為主。褐髮碧眼的外貌讓她在傳統的東港小鎮吃了不少閉門羹;這樣的挫折使她發展出一套「聖經故事佈道法」,因為她發現,故事是與人建立關係、傳遞信息的好方法,而聖經故事更是最直接將福音帶給人的管道。從此,菜市場和廟口少不了她的身影;傍晚時分,她則會拎著板凳到公園的大樹下講古。入境隨俗的她,「講台語嘛會通」。

   盧慈莉現在定居於屏東東港,以說故事的方式與基層弱勢家庭以及不願意或無法參加教會的居民分享福音的信息。(作者簡介摘自書籍內頁,照片來源及深入報導請參閱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270796


 

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
陳美汎 師母

推薦閱讀盧慈莉宣教士 「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

  今年端午節,跟公公婆婆全家一起聚餐,在午餐前兩個姪子興奮的拿著一堆書要我讀給他們聽,一本書至少要讀三次以上才肯換下一本;如果書裡有動物,就會學動物叫,如果書裡有動作,就要跟著一起舉舉手、扭扭屁股、把腳抬高…等,做完動作才肯翻頁。雖然這些書他們都不知道讀過幾遍了,但是只要故事一開始,他們立刻會進到書裡的情境:時而靜靜地聽,時而急著告訴我下一頁在說什麼。

  很多人以為,只有孩子喜歡聽故事,但對於成人來說,故事同樣有吸引力——就如這本書的推薦序中說到:故事往往能帶著讀者進入一個精彩的世界、能讓人會心一笑、能激勵生命、能讓人願意探索心靈深處,甚至願意渴求從故事中尋找生命的答案。

  我一開始想要閱讀這本書,就是因著書名:發現聖經故事的力量。聖經作者沒有將聖經寫成百科全書、數學算式、人生問答全集或是神學論文,而多半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就連耶穌在教導門徒的時候,也常常用比喻或故事,因此,我相信故事是上帝覺得能幫助我們認識祂最好的方式。

  盧慈莉宣教士這本書不只教我們如何說故事,在每一章她也分享了很多故事,讓我們在故事中學習講故事!同時,每章的最後也有回響與省思,適合小組弟兄姊妹一同閱讀及討論。另外,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宣教士,對於跨文化傳福音有深刻的反省與嘗試,相信她15年來的經驗,也可以成為我們向不同族群傳福音時的幫助。

宣教文章

 

What about your Perspective? 宣教心視野結業心得

孫晟恩  弟兄

   

收到結業證書了。

      14週,三個多月的時間一下就過去了。但想起從課程一開始實體上課到最後線上結業式,不論是宣教觀念或是策略細節、老師們的分享,這段時間要吸收這麼多的內容,有種好像其實也很花了很久的時間才結業的矛盾感….
 
      一開始其實沒有那麼有意願要來,雖然有同學亨峰與媛婷姐的不間斷推薦,自己還是一直有猶豫;「好長一段時間的禮拜二晚上都要沒了」(當然這時候我還不知道除了禮拜二還要花更多的時間作課前閱讀XD)、「好像有點貴啊」(不過上完課後會覺得真的是賺到了~),這些想法讓我來來回回的無法確定….報名的事就被我先放到腦後了;不知不覺,早鳥報名過了,我想說那應該就先不報好了。這時亨峰突然來告訴我說「我們教會因為是主辦場,所以有免費名額」好吧,我好像已經沒有理由不報名參加了……上帝在催促我。
 
      接下來是上課四個大章節的心得,如果不想看或是不想被暴雷的就先跳到倒數兩段吧。
 
 
      在聖經視野中,真的是從第一課開始就受到衝擊,我們所熟悉的宣教大使命原來不是從耶穌昇天前才突然出現的新概念,而是原本舊約就有的心意!這是一個貫穿新舊約的信仰核心,為了讓神的名能得榮耀、讓世界上的萬民一同來尊崇榮耀祂、享受在這個美好的union之中。以前在短宣的時候會覺得接我們觸到的人沒有聽過、沒法接觸到福音的人真的很可憐,希望他們能認識神,但專注在人身上的感動對宣教總是不夠的,當我人不在那裡,當我漸漸忘記當下的感動時,火熱變會慢慢褪去;但當我們將眼光聚焦在神、知道一切是為了祂的榮耀而行動時。這個更宏大的觀點會讓我們不管是在哪裡、以什麼為專業,都讓我們記得大使命,期待著萬族一同讚美神的那一天。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歷史視野,雖然說是宣教的歷史,但這其實就是基督徒的歷史啊…..各個時期的基督徒在面臨時代的挑戰下,因著危機或是神的呼召,往世界各地踏出的一步步,以至於我們今日在世界各地都能有教會的景象;這是宣教士的故事,更是上帝的故事。可惜的是因為時間有限的緣故,我們沒辦法在各個宣教士們身上花太多時間、大都是簡略的帶過;但這的確開闊了我的眼界,基督教的歷史不再只是耶穌、門徒、跳到馬丁路德、跳到今日而已了XD兩千年以來還是有不少其他人的見證的啊。
文化視野。我們的行為、傳統、人對於自己是誰、這個世界的核心,和我們對於生命的目的為何?這定義了一個個族群之間的不同、在現代社會中甚至是定義了每一個人之間的不同。把所謂的文化,一個定義有點模凌兩可的名詞拆解成這麼多個結構以後,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表面行為底下的意義,也對宣教士要怎麼踏入一個族群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從哪些部分跟他們建立連結?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將信仰帶入他們的生命之中?我們是要教他們穿襯衫來主日、不要戴頭巾、不要吸菸?還是我們是希望能讓他們看到有一位愛他們、為他們赦罪而死的神?每一個族群和他們的文化都還是由神創造的,都是美好的,雖然因為罪的緣故,我們都各自有所偏離,但只要不跟我們信仰核心衝突,我們都應該能用各自文化讚美神吧。在最後,應該是萬族萬國都在神面前敬拜,而不是全部被歸化成一族吧。
 
      最後到了策略視野,我們看到近代許多福音在未得之民當中傳開的例子,這些模式被整理起來,幫助我們看見在不同類型的族群當中用什麼樣的方式分享福音、建立教會比較好。但老師依然提醒我們,對宣教的效率不要有不合理的期待,我們雖然看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案例,但這些很多都是花了數年、甚至數十年播種的結果;講現實一點,宣教士也有許多無法在工場待下去的、許多年無法見到人信主的、甚至還有許多為主犧牲性命的人;如果用這種期待立即見效的方式參與宣教,對自己、對當地的未得之民、甚至對教會支持的宣教士都會有反效果。但我們相信這些都在神的計劃當中,不只是漸漸地鬆了一塊硬土、建立地基、我們也很幸運的在這個課程裡能學習到這些被整合起來的經驗,這些過往也被繼續傳承,成為神將福音帶到地極的計畫的一部分。
 
 
      在每一課能學到的東西都多得不得了(更別提那些還來不及看的額外文獻了),不過每個牧師、宣教士分享的生命故事,真的是每一堂課最不一樣的地方。有時候,在課前閱讀裡不是那麼清楚的段落,在跟他們的生命故事結合時就變清晰、變成活的了。看見宣教士前輩們的經驗和過往的歷史故事,可以看到福音地圖在世上漸漸延伸展開,而神在每一步中的帶領和奇妙作為更是展露無遺。
我後來認知到,認識宣教、參與宣教並不是我們的選擇,是上帝給我們每位基督徒的使命;我們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跨國的宣教士,但每個人都有他可以參與跨文化宣教的方式,從幫助教會認識宣教、為宣教士禱告、表達關心、或是對宣教事工奉獻。一起為參與在神隊萬民的計畫中。
 
其實上了幾堂課以後,我的感覺就蠻確定的了,
「我不會去作宣教士」
當然我不會誇下海口說絕對不會,畢竟神給的呼召也是會變的,但是現階段,神對我的呼召是在教會做全職的幹事,讓我在影音和其他事務中服事祂和弟兄姊妹。就算這樣,每一堂課裡的內容對我都還是有很大的影響,而宣教跟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生命更是脫不了關係。神讓我在我所屬的位子幫助教會行政運作、做多媒體影音的事工,接下來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繼續關心宣教、做我能做的事;如果可行,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將宣教意識、宣教教育帶入現在的教會多媒體影音計畫當中。大家一起參與在福音傳到地極過程中,為神再來的那一天預備。
 
And this gospel of the kingdom will be preached in the whole world as a testimony to all nations, and then the end will come.
– Matthew 24:14

神正在行奇事

李秀珠  姐妹

      嘉義東石一個臨海、廟宇很多的鄉鎮,盛產鮮蚵,沿途都可以看到一簍簍的蚵殼。

      在東石經濟較好的家庭,為著孩子的學習,大多會選擇搬離開這裡;有些是年輕父母離鄉工作,孩子就和爺爺奶奶留在這裡生活、就學,所以隔代教養在東石是很普遍的。

      留在這裡的孩子能享有的資源是很有限的,當他們漸長至高年級或國中,就會開始打工賺錢,以便有錢可以買想買的東西,相對的,孩子的生活也就更忙錄。所以,向這裡的孩童傳福音,是非常迫切的。惟有趁他們年幼,願意來教會參加活動,在教會中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重視,他們柔軟的心就能被主耶穌撫慰,並接受救恩。

 

感謝主!在東石向孩童傳福音的事上,使我們蒙了何等恩典,得以有份參與,讓我們見證   神在東石正行奇妙偉大的事!

神必使用

吳惠如  姐妹

 

      感謝神,帶領伉儷團契,完成首次東石教會兒童營的福音行動。透過遊戲、詩歌、福音短講、分組才藝…。可以走出新竹,接觸到東石的孩子,感受 神和當地同工愛東石的心,在此向長期投注在當地的同工致敬,神的恩常與你們同在,堅立你們守所做的,並看見因勞苦而得來豐盛的果實,在東石開花結果、結實纍纍。透過自己和鼓勵家人小小的付出,成就一小小小部分,神在那塊土地和那群孩子身上永恆的計畫,想到就很受激勵,因為我們不知道 神在人心深處,做甚麼奇妙的工作,但一定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第一次聽到慧華姐、秀珠姐分享傳遞東石兒童營的福音行動,當下覺得好難……,要長途跋涉耶!2020年底,伉儷同工會決議2021年初試2次/年的服事。起初,心中有些擔憂,後來志平哥、秀珠姐更多的介紹和鼓勵,說不難,就漸漸的燃起了熱忱。我還是喜還從簡單的事做起,於是回應了邀請,開始思考可以帶什麼才藝?在這方面我是有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具體實踐(就好像每次帶小學生活動一樣,每次帶都是從零開始,摸索到成形),想做美美的、實用的、孩子會喜歡也用得到的東西,營會後可以留作紀念的。感謝 神,可以和伉儷DIY才女曉菁配搭,一起討論、激發想法,決定做”束口袋+小沙包”後,實作幾次後並預備材料包。在預備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帶著期待和愛玩的心,充分預備,在這當中,也多了姊妹團契聊天的時間,很不錯。先生孩子的部分,透過詢問興致勃勃、愛打球的大兒子,一口答應可以組一樂樂棒組,就這樣成軍了(有一種小孩開口,爸爸買單的感覺,不論如何都好)。

      營會當天,我和曉菁陪一位六年級的女孩做手做,她一進來就很憂悶安靜,我們就邊做邊聊,聊聊她的生活,家庭……,也分享我們成長的一些經驗鼓勵她,似乎漸漸感覺到她開始有一些些放鬆與自在,完成了作品後,在她的作品袋內,裝滿滿的點心讓她帶回家,試著讓她知道,教會有一群人關愛她。

 

小小結論:玩心很重要(我們陪伴的對象是國小生),有期待、好玩,事情就成了一半。感謝 神透過小小的我們來工作,讓東石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走進神的家,生命是一個長時間的工作,來教會久了,他們的生命就注入更多神國的影響力。上帝自有美好的安排,神必將祂的愛與永生,透過我們,傳遞給未認識祂的人。感謝聖靈在當中,連結我們眾大小同工一起配搭得得宜,一同喜樂服事。

 備註:教會樓上備有不少住宿的房間,時間允許,順道來個週末輕旅行也很不

福音的價值

林子軍  弟兄

     謝謝治平哥秀珠姐的邀請,讓我們家有機會參與東石兒童營的服事。配合當地教會的福音策略,每個月會有一個週末下午以兒童營的方式吸引當地孩子走入教會,進而有機會進到課輔班與兒主作持續跟進關懷,盼望能漸漸地將福音種子埋入鄉村硬土。

      在分享中得知東石教會的文逸牧師與紀貞師母委身鄉村服事已30年,和同工閒聊中也得知有一群學經歷優秀的年輕人因著呼召,願意獻身鄉村福音並在此接受裝備培訓。看到這群默默為主奉獻歲月的肢體,真的不需要多說什麼,神使這群人的生命就是個見證,如同一粒麥子埋在土裡,沒有大教會的關注與會友的掌聲,只有主工人的心志。

 

      此刻我的心也被激動著,心中響起一段旋律 “有何代價嫌太高?向失喪人傳福音…”,求主讓我看見福音的價值,神也不斷邀請我跨出舒適圈,更多地用實際行動來回應祂的愛。

      一個下午的兒童營,不見得有立竿見影的果效,但我們家願意持續對這群孩子付出行動,讓孩子們知道有人愛他,教會是有愛與溫暖的地方,我們所信靠得主耶穌更將是他們一生的救主。

帶著孩子一起服事

楊曉菁  姐妹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以賽亞書  6:8

 

      幾年前,我跟一位姊妹分享:孩子們現在物質生活很充足,有時會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這姊妹聽了就跟我說:你會手工,儒林小組有東石福音營的事工,你去問一下,可以帶孩子去服事。那時我聽了滿心動的,不過並沒有排除萬難採取行動。

      上個月又聽到伉儷報告治平哥秀珠姐有東石福音營行動,我這次就跟旁邊的惠如說:其實我滿想去的!感謝惠如立馬鼓勵我報名並與我一組。回家先生知道我先斬後奏,有點意外,平復情緒後他說:我知道你一直想參加…感謝最近身體疲累但心靈強大先生答應一打二,讓我帶亮言出門去傳福音+小旅遊!

      於是我就帶著亮言搭福音車一起出發了!感謝昭安哥和治平哥展露平穩的開車技術護送我們一行人往返東石!

      東石街道兩旁有一堆堆的蚵殼,空氣中也充滿海和蚵仔鹹鹹的味道,須臾之間我們到了東石教會,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聳高雅的現代建築,裡面很明亮寬敞、廚房超大的!真的很適合辦營隊!

      活動開始,東石的孩子們純樸可愛!故事遊戲當中很投入,笑聲此起彼落,找”一模一樣的花生”那段超認真的!聽師母說他們很多人是自己騎車過來教會的,好獨立啊!可惜有些孩子今年要打工不能來…

      我們”布好玩”唯一一位學員,雅雯,是一位單親家庭安靜靦腆、戴著黑框眼鏡小六女孩,聽她說學校有幾位同學開始打工了,而她有時也會幫奶奶工作,聽她述說她的生活,裡面似乎又些孤單,求主的慈愛希望繼續吸引雅雯進入教會,邁入青春期的她在教會能感受到溫暖,活出光彩,經歷主恩是何等的美善!

      最後,很感恩能參與這次的事工,一起用各自的才幹恩賜同工真是喜樂美好!孩子也玩成一片,非常熱鬧!東石福音營可說是很不一樣的精采團契!期待下次的行動!

 

與孩子一同服事

莊瑞誠  弟兄

      在出發之前,我們知道東石教會長期耕耘偏鄉地區的人們,今天是親自在這裡接觸這地方的牧者跟孩子。這三個小時,我們使出渾身解數,盡全力想讓他們有放鬆很歡樂,喜歡來教會,知道這裡可以翻轉他們的生命。這個下午我們雖有勞力,但心裡充滿歡樂。檢討分享時,心中更佩服長期與當地建立關係,持續跟進的同工們。因為那邊偶像勢力猖狂,很多阿嬤不願意他的孫子進到教會,甚至有一位阿嬤跑到師母面前,用另一個男聲說不要來打擾他們,「他〈牠〉們」相安無事已一段時間,這樣很好。有很多相信耶穌的孩子,被家裡的人攔阻,就跟師母說等我長大了,我可以自己決定的時候,我就來信耶穌。聽到在這裡傳福音這麼艱困,我們能給的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從神來的愛是滿溢的,我們用愛的行動來支持宣教。

      表面上看起來是我們去短宣,其實更多的是-上帝透過了東石教會來服事了我們。因為孩子們感受到我們是富足的,且看到福音的大能可以翻轉人的生命,使人產生極大的改變。東石回程的車上,弟弟妹妹都睡著了,守恩睡不著,他太亢奮了,因為今天發生的一切,衝擊了他的世界。在回程的車上,記錄下我們跟守恩的對話。這段對話讓我們真實的知道,這趟短宣之旅非常寶貴,神喜悅我們全家一起服事。

 

守恩:媽媽他們都穿拖鞋打球耶!

爸媽:對啊,因為他們可能沒有球鞋

守恩:怎麼可能,連球鞋都沒有,他們一直說腳好燙

爸媽:真的啊,因為他們蠻貧窮的

守恩:蛤,那麼窮喔,那我捐一雙給他們好了?為什麼他們會貧窮?

爸媽:因為他們的爸爸或媽媽可能有一人離開了,家裡主要是阿嬤在照顧,而且常常是婦女在工作賺錢,男人常常沒有去工作。

守恩:為什麼不去工作呢,我以為他們只是貧窮,我沒想到他們連家庭都有問題,這樣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呢。

爸媽:你說的沒錯,因為家庭不幸福,導致經濟上貧窮,五六年級跟你一樣大的小孩就要去打工端盤子,不讀書,就不會認字,等他長大後又落入一樣的循環裡面。

守恩:不會認字,你是說真的嗎,有人國中了還不會閱讀?

爸媽:真的啊,師母說的。

守恩:我真是不敢相信。看到他們這樣,我很幸運生長在幸福的家庭裡。

爸媽:師母說你今天司琴,給了他們司琴班的小朋友很大的鼓勵,因為他們真的看見有一個跟他們一樣大的孩子,是可以做這件事情的。

守恩:我,沒有啦,我這樣才中級而已,我沒有很厲害啦,還有很多比我厲害的。

爸媽:上帝不是看最厲害還是中級,五餅二魚的神蹟就是神使用一個小男孩的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你今天獻上你會的,就鼓勵了師母跟正在學琴的孩子們。而且你司琴時,東石的小朋友學詩歌學好快,新竹的小朋友也很大聲的合聲,在這個時刻,我們好享受不分你我的唱詩讚美,在主裡我們都是神的孩子。

 

      此時想起了這句經文-「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使他生長。」這段短宣旅程,更堅定我們要繼續做撒種栽種與澆灌的工作,感謝主,領我們一路前行。

東石週末營三週年有感

劉慧華  姊妹

      2017年第四季成人主日學,包瑞珠教師開了一門「宣教家庭總動員」的課程,這個課程結束後要求參與課程的學員有實際的國內或海外的家庭宣教行動。當時儒林家庭小組有三個家庭參與課程,原想到小組所支持的梁戴甘宣教士的大林工作區,但因戴甘宣教士當年在美國述職,所以就與教會支持的鄉村福音佈道團聯絡,最後因東石教會有非常多接待短宣隊的經驗,因此以東石教會作為我們宣教家庭總動員的實作場域。

      地處偏鄉的東石國小全校只有100位的學生,大都是弱勢、隔代教養或是新住民配偶家庭,稍有社經地位或有能力的家長都遷住朴子或把孩子送往朴子就學。經與教會師母討論及禱告尋求,以孩童為主的週末營漸漸成形。我們固定每月的最後一個週末,從下午的2點到5點,在東石教會舉辦週末兒童營。有動靜交錯的活動,從詩歌歡唱,到信息短講,再到孩子們最喜歡的興趣分組時間及之後的點心,並最後的AWANA遊戲。透過各種活動,讓孩子覺得教會是好玩有愛的地方,喜歡來教會,最終有機會可以信主。也期望透過和孩子家長們的接觸,拉近社區居民和教會的距離,對教會有正面的印象。

      2018年5月第一次週末營,儒林小組大部分家庭的成員都參與,以我們青少年的孩子為主教,父母們當助教,藉此機會和孩子一同服事,達到我們宣教家庭總動員的目標。後來我們的孩子陸續離家上大學後,就以我們父母為主與東石教會的青少年配搭。這三年陸續邀請了青年團契、少高團契、雙語部家庭、喜樂牧區的吳大明牧師及伉儷團契……參與。因著不同成員的參與,讓週末營的興趣分組可以更多元有趣,吸引孩子參加。有些孩子因為參加週末營,後來也來教會的課輔班,或參加週日下午的兒童主日學,也有一些五六年級的孩子因此參加了週五的青少年團契,這都讓我們備受激勵。

      當父母的我們期待能成為孩子的屬靈導師,除了有真理的教導外,帶著孩子一起參與服事,回家後有恩典的分享,是個很好的良性循環,全家一同經歷神,藉此奠定基督化家庭的基礎。而對東石教會而言,藉著週末兒童營這種常態性又輕鬆的育樂活動,讓教會在課輔班之外,與孩子們有一種良好互動,拉近彼此距離的活動,也讓教會弟兄姊妹有參與外展服事的機會,對教會有更多的認同。這對我們與東石教會可以說是一個雙贏的服事。

 

代禱事項

1.求  神作工,塭港國小,東石國小型厝分校,三江國小,東榮國中校方、老師願意幫忙發宣傳單,鼓勵孩子們來參加。

2.求  神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國高中的孩子,拉近他們與教會的距離,福音的種子能灑進他們的心田。

3.求  神給我們智慧與人力開設吸引孩子們來參加的興趣組別,盼望培養孩子們多方面的興趣,有較好的時間安排,不會在街頭遊蕩,或沉迷於3C產

吉爾吉斯雲端訪宣之心得

陳亨峰  弟兄

雲端訪宣是…?

      雲端有線上的意思,難道雲端訪宣是線上的訪宣?沒錯,雲端訪宣就是在線上參與訪宣,但令人困惑的疑問來了,線上怎麼進行訪宣呢?國際主僕差會運用了科技讓我們可以與工場的宣教士進行連線,再由宣教士分享自己在那裡做的事工、曾經的經歷等,最後隊員們也可以向宣教士們詢問問題。四天三夜聚集在一個空間的日常就是「圍繞在客廳,兩人一組,打開電腦Zoom軟體,與宣教士連線」,總共連線了12組宣教士,聽到了各式各樣的感人見證。

專業與恩賜

      主僕差會很重視整全服事,即利用專業走到創啟地區做宣教,這是因為這世代幾乎沒有國家能拿宣教士的簽證而是靠專業來拿簽證。12組的訪談有著各式各樣的恩賜,有醫學背景、漢語教學、街友事工、學生事工、社區發展、職能治療、教會傳道人、網路設計等。他們都有著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不只是在用他們的專業來服事而已,他們同時也運用他們的恩賜來服事。他們會什麼,就用什麼服事;在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去哪裡服事。

「歡迎你來!」

      這是我第四次參與短宣/訪宣,但是是我第一次參加差會的訪宣,也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感受!參與差會的訪宣有一股一直被PUSH的感覺。差會負責人不斷地強調整全服事、專業裝備等的需要,訪談的每一位宣教士都很誠懇地邀請「歡迎你來成為這裡的宣教士!」,即使沒有實體參與訪宣,但仍能感受到上帝正在一步一步地邀請眾弟兄姊妹來參與宣教。或許可能是因為參加了數次的宣教而不斷累積的感受,上帝是否也同樣正在邀請你呢?

我還年輕,能參與宣教?

        我自己才21歲,這段時間在參與很多有關宣教的活動時有很多的收穫,但其實在跨出第一步時我是有一點不知所措的,因為會不斷問自己是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想法,還年輕的我,真的能參與宣教嗎?這次參加完雲端訪宣有個很深的感觸,年紀較大的人總會說「不曉得為何年輕時的我不開始參與宣教,現在的體力都不如以前」,那年紀還小的我是否應該說「我要趁我年輕就開始認識宣教,更多裝備自己」呢?我真的很感恩因為在我這麼年輕時就有很多資源讓我有機會參與宣教。年輕的你,還在等什麼呢?年長的你,若有來自神的感動,那就去吧!年齡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有那顆宣教的心。

線上的訪宣有達到效果嗎?

      個人覺得除了沒辦法親身感受到在當地的處境怎麼樣以外,其他都很讚!而且我們三餐也都吃吉爾吉斯風味的食物~當然這些都是由雅馨姊(負責人韓大哥的妻子)主導以及大家一起幫忙弄的成果。參加此次訪宣讓我看見更多宣教士的生命,也更激發我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專業」。能激發自己思考一些事情,我想應該算是有效吧。

      其實雲端訪宣中有兩位隊員在LA,訪談對象有些也不在吉爾吉斯,但我們卻因著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可以在線上一起參與宣教。以前我總是對我說福音無國界,現在我卻要說宣教沒有任何侷限!

特兒營心得
李祈 姊妹

為什麼?

     「為什麼是我?」小石頭在台上吶喊著。

      這是戲劇組第一天演出的戲劇,一位肢體障礙的孩子納悶他為何存在這世上。演出小石頭的組員在營前開始發燒,也在問上帝「為什麼?」。在特兒營的家長、輔導、甚至特兒本身,也在問上帝「為什麼?」。

  上帝為什麼要創造特兒?

  我想我無法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在苦難之中,我們有太多疑問,然而我們知曉祂最終的目的。在特兒營裡,我們藉著特兒,重新認識福音、那無條件的愛,也認識何謂真正的「教會」。上帝那同在的應許正如所有美善力量的歌詞裡提到的:「所有美善力量都奇妙遮蓋,不論如何都期盼那安慰。在晚上早上每個新的一天,上帝都將與我們同在。」

陪伴

      學期間裡,我到國小的特教班實習,老師告訴我們教導學生必須有明確的原則、賞罰制度要分明,我很怕我把這套模式帶到特兒營,產生衝擊。畢竟學校和營隊的性質不同,目的也不同。但在特兒營的日子裡,不斷被強調:「我們最重要的是陪伴。」儘管孩子不一定能參與全程的活動,他仍舊在接觸福音。但在陪伴我所帶的兄妹謙謙和晴晴的過程中,我有時還是小信的懷疑:「他們沒參加到這個活動好可惜」、「他們一直待在玩具區裡,回去後還會記得什麼呢?」、或著是「這樣我的陪伴有甚麼意義呢?

  我真的有太多信心不足、懷疑的時候,有時單純陪伴也就沒那麼簡單。坦白說我沒有時時刻刻都相信神都會用陪伴讓特兒接近耶穌,有時我就是沒辦法信,當我用垂頭喪氣的的語氣跟祂說,:「主啊!我就是如此的軟弱,我信不足,求主幫助!」祂會用什麼方式動工,我不知道。但我求祂,在謙謙晴晴認識耶穌的過程中,我能參與一小部分。

無條件的愛

    「一個人要完全無條件的愛另外一個人真的很難。」我總希望孩子多進步一點,當看到男輔導才能安撫晴晴躁動的情緒時,我還是會有忌妒、羨慕的心;當看到其他輔導即使受傷仍然願意去愛時,我依然覺得羞愧。但記得第一天輔訓薪火相傳時輔導們將自己的軟弱毫無隱藏的說了出來,放下自己所擁有、所值得誇耀的,那樣謙卑的生命,是我所嚮往的。

      只有神才能完全無條件的愛著不可愛的我們。在陪伴特兒的過程中,我越加能體會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儘管我在罪的深淵無法自拔,祂仍舊不改變祂的愛。在看似「很有愛心、很屬靈」的輔導見證中,往往是看到將自己的黑暗面並交託給神,因為知道自己不能,所以相信那超乎一切作為的上帝,可以引領特兒、家長歸主。

禱告

      這次特兒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一個是謙謙的禱告,另一個是祥恩的微笑。營會的第一天詩歌組在台上唱詩歌,但謙謙不想參與。我想帶領他認識耶穌,於是跟他說:「謙謙,我們來跟耶穌禱告好嗎?跟耶穌禱告就想打電話一樣,什麼事都可以跟祂說喔!」謙謙的眼睛開始發亮,那是他第一次聽見耶穌。

  往後的幾天,謙謙多認識了耶穌一點,當他擔心因為下雨不能舉行戶外團康時,他拉著我的手說:「那我們一起禱告!希望不要下雨!」;當我問道:「你知道是誰為你釘上十字架嗎?」,謙謙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回答:「是耶穌。」,搭檔輔導說,謙謙在天堂門時,流下了眼淚。

  最後一天媽媽說道:「我以前認為信仰要到孩子較大才可以做決定,但經過這幾天,謙謙好像懂自己在信什麼,我考慮以後要帶他去教會。」

  謙謙的禱告讓我學習如何用信心仰望,孩童單純的心,打破我過多的疑慮,因祂值得信靠。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祥恩的微笑。祥恩雖然不是我帶的孩子,我也只有在生命橋結束、在等待時,給他一個微笑,他卻用更燦爛的微笑回應我。

  他的微笑,讓我看見單純的心劃破多數人的重擔,祂的微笑讓我看見:天父看顧祂。

教會

  在特教裡,有一種方式叫「融合教育」,是將身心障礙學生和普通同儕放在同一間教室一起學習。在特兒營裡,我體會真正的融合,是成為「教會」。無論是輔導、特兒、家長、同工,都成為「同一個教會,並且互為肢體」。進入天堂門的霎那,我看到那些世人以為殘缺、不全的,所有人都將來到耶穌面前,同領一個餅、一個杯。

  將來那一天,那些不能開口、看不見的、身體的不能舞動的、還是心裡有愁苦的,都將將大聲的讚美:「有福的確據,耶穌屬我,我今得先嘗天堂的榮耀!為父神後嗣,已得救贖,從聖靈得生,寶血洗淨。這是我信息,我的詩歌,讚美我救主,晝夜唱和。」

鄉福心得
許自安 姐妹

這是我第一次去嘉義。

出了高鐵站,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鳳梨田。天空很清澈,寬闊,沒有高樓大廈阻擋和雲的距離。山映斜陽天接水,公車班次不多,有著濃厚的鄉下氣息。

蒜頭的小孩和新竹小孩十分不同,沒有什麼競爭以及比較。不需要使用加點點或是糖果餅乾來鼓勵隊員參與遊戲,蒜頭的小孩只是很認真、很開心地投入其中。他們會用熱切的目光看你,拉著你的手,帶去秘密基地裡盡情玩耍。很喜歡找隊輔聊天,集合時、休息時,亦或吃飯時,跟你聊家中發生之大小事。小至家中養了狗羊雞豬鸚鵡,大至其實我有點想媽媽。

聽著聽著會很想哭。家庭破碎比例之高,舉凡單親離婚隔代教養。營期第二天晚上隊輔分享家訪心得,有位跆拳道教練家長,坦白不願意在蒜頭國小繼續任教。因為發現自己不論如何努力,孩子們到國中時仍然會走偏,變成流氓、輟學,然後早早地結婚又離婚,無法給下一代一個健全家庭,週而復始。

其實蒜頭的小孩只是需要陪伴,需要一個關愛眼神和擁抱,需要被記得,需要一直一直感受到被愛。我們無法給他們什麼,只能每年來到當中服侍。為他們禱告,祈求神也能成為他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了我們。」願蒜頭小孩能在我們身上看見基督的愛,了解這世上有神,可以成為他們的力量與幫助

日本短宣見證節錄
王姿雅 姊妹

 

關於石卷/這片大海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日本短宣,首先來到了當時海嘯首當其衝的海港城市──石卷(位於宮城縣),老實說,我沒有親眼看過受災前的石卷,八年後的2019年,是我第一次踏上這片曾經遭受海水無情襲捲的土地,我眼前看到的是經歷過八年復原後的可愛小城鎮,跟電視上看到的房屋長的差不多的木造獨棟房屋、整潔的街、經充分整理的花園,真的復原得很好。

  聽說當初日本短宣隊在地震發生後前幾年來之時,這邊還有一些組合屋,近年則有越來越多房屋被蓋起來,也越來越多人因著地價便宜搬過來了,整個城市看似恢復了生機……。不過,事實是,日本人根本無法忘記當年所發生的事情,不論是不是親眼見到的人,這件事對於日本來說是個大災難,時至如今仍有許多當年災難留下來的「痕跡」,不管是核災對於日本部分居民身體所留下的傷害,還是路上電線桿上到處都有標著當時海嘯淹沒的最高高度,還有這次於石卷舉辦英文營場地之處就設有空氣放射線的監測儀器,甚至處處可以看到越架越高的地基(尤其越往海邊走),以及設有許多海嘯逃難的避難處,可以看見他們沒有辦法忘記311帶來的教訓,他們沒有平安,處處都在提醒著──不要忘記311。

關於希望之家

  地震過後宣教士Dean和Linda就來到石卷,我想如果要問這八年到底這些人怎麼過來的,他們真的是最清楚的,「希望之家」因此佇立在這,與當地的居民建立關係、定期舉辦活動,以及每年舉辦英文營,也是我們這趟短宣主要的任務──協助英文營的舉辦。

  「希望之家」不是教會(編按:希望將來可以成立教會),目前就是一個給外地來舉辦活動的人的展演之處、暫住空間,這次去到當地聽Dean和Linda的分享,他們也希望可以更多跟當地人講述「耶穌」,才發現在日本宣教也真的是不容易的事呢(以前總覺得和善的人應該特別容易吧?但我錯了……)!就算是這麼友善的一群人,但不知道為什麼讓「耶穌」住進去就是這麼困難,我想上帝是有他的時間,不過也看的出來Dean和Linda是真的迫切期待當地有人回歸向神,一個、兩個都好,也希望有一天當地是真的可以有教會,只可惜這麼多年後仍是零。

關於英文營

  英文營還有一個很特別的部分,除了幼稚園到小六報名參加的小朋友之外,還有一些小幫手(過去參加過營隊的成員),並且還有許多媽媽們會陪同參與,我是到了最後一天餐會時看見Linda很認真的一位一位邀請爸爸媽媽們參與接下來要舉辦的活動時,我才突然發覺這個營隊根本是為著家長舉辦的,每一天有幾位媽媽們不只送孩子來,也會陪著孩子參與每個活動環節,營隊中故事所講述的耶穌,我想孩子們可能不太懂,但一旁的媽媽們應該是聽得最清楚的吧?我想這個營隊利用孩子們作為最好的媒介,除了聚集了這群孩子開心的玩,最重要的是聚集了媽媽們,看著孩子在這裡開心的玩,都很希望這個營隊多舉辦些,也是向媽媽們傳福音最好的機會,營隊結束後,聽說有位媽媽(孩子每年都有參加英文營)對於福音很有興趣,也求主讓這些媽媽們有更多機會參加「希望之家」所舉辦的活動,而更認識福音。

關於我的第一次短宣

  我是一個非常需要「確定」的人,非常需要計畫的人,因此這次的日本短宣也是讓我學習跟著上帝&大家的腳步走,就算我不知道下一秒要做什麼,但好像也沒有事情是我不能做的,學習了主動做我不會搞砸的事情,就算是跟大家聊天也是件很重要、提振精神、建立關係的一個重要任務,學習了觀察同伴的需要,適時的伸出援手,就算可能語言不通、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幫上什麼忙?整趟短宣下來,也發現就算我事前很多事情都不清楚,但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只要願意做,有一顆做什麼都覺得是神差派給你的神聖任務的心,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比自己想像的多,大到hold住整個活動,小到走走街區,跟鄰居打招呼、跟隊員說聲話…,我真的是感謝神給我機會,讓我服事祂,就算我現在其實也不太記得我所做的所有事,我只記得這幾天真的很充實,每一個時刻都不覺的自己的時間被浪費了,我再說一次我是非常需要「確定」的人。

  要離開的時候真的很捨不得,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跟一群心心念念的人道別了,但終究不捨,腦袋中竟然出現了想要留下來的念頭,尤其是當我真的看見他們的友善與天真,好想好想要親口告訴他們耶穌是一位多麼奇妙的神呀!

  我記得之前在參加學校團契營隊的時候輔導是這麼說的:「感謝主,又多了一群可以為他們禱告的人」,是阿~從那時候開始我就知道現在此時此刻說再見不是真的再見,除了我真的很想再回到這地之外,我也知道他們不會從我的腦袋中消失,就算我現在就忘了很多人的名字了,但他們的臉龐、他們的笑容,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了,我一定會繼續的繼續為他們禱告,我也為我可以為他們禱告而感謝主,謝謝主讓我還有工作做 。

關於這個團隊

  這次短宣隊的組成蠻特別的,真的是從各個團契來的,由拿著各國不同護照的人所組成的,一開始報名的時候還蠻害怕的,都沒有熟悉的契友參加,怎麼跟以前我聽的分享都不一樣的感覺。不過,在一次、兩次……的聚集開會後,我也覺得國籍、分屬不同團契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要不停講英文,雖然我英文還沒有差到說不出口,但一次要面對這麼多英文這麼好的人還是不免會緊張,在很多開會討論的時候,也沒能搭上什麼話,真的覺得很可惜,不過也真的是讓我學習到「跟著做」的功課,我總是告訴自己我還是在這個團隊裡,好的事情絕對不會與你錯過的,而且也還是有熟悉的輔導和契友在,所以後來也就慢慢的越來越適應了。

  真的感謝主,我們的組成這麼的特別,在分配工作、打掃、做菜等很多搭配的時候還是如此有默契,不會分我到底跟你熟不熟,只要有需要幫忙都會幫的。在每次共同的靈修時間,一開始會很緊張,因為要用英文分享,,但每次的詩歌,以及聽其他隊員分享的時候,我都還是覺得很感動,會感覺到是神把我們聚集在這裡,如果不是祂我們根本不會報名參加短宣,也不會認識彼此,更沒有機會到日本這些地方親眼見證的工作。

回到這片大海

  感謝主,讓我們因為這片大海可以來到這裡,我不能說我們真的做了多少事情,但我相信上帝讓愛子教會在那地深根這麼多年,也讓這樣的災難發生,之後又讓Dean和Linda來到石卷,也更讓勝利堂的日本短宣隊可以每年每年來到日本舉辦營隊、探訪教會……等,這些都是神在工作,我們不過是器皿、是那個連撒種的人都不配的人,因為我們跟他們都一樣的需要神,若不是神一切都不會成就的。也感謝主讓我們因為這片海有這麼多體驗與美好回憶,真的美的讓人很想駐足停留,很想在這見證更多神的工作,雖然這些年來好像成長的數字不是很樂觀,但能看見石卷這個社區,每年每年有這麼多人來到英文營,有這麼多接觸人的機會,以及愛子教會有這麼多穩定的契友,真的為這些感謝主。

  經由這次的短宣,我也真的可以感受到「代禱」的力量與重要性,真正來過後,突然可以感受到保羅為什麼會如此紀念他去過每個地方所遇見的人們,即使我才來幾天而已~願主的恩典真的在此地留下更多足跡,也期待有一天能再回來看看這片大海。

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
王世吉、武麗華 夫婦

 

  感謝神的恩典,讓我們夫婦在年過耳順之後,開始參與教會的短宣。

  2017年2月常青團契溫于平長老與我們夫妻一同前往泰南。在女生包著素色頭巾甚至蒙面,男生戴著小白帽的穆斯林中學,教導他們認識中國文字之美;在深入穆斯林漁村的貧民區發送物資給那些困苦的居民;並在破舊的清真寺前帶領沒有家長陪伴的小朋友一起製作手工玩具,遊戲之後再由他們帶領,經過坎坷泥濘的道路,拜訪居住在破落屋子裡的家中長者,遞送一些民生物資。那時所經歷的感動,就如跟著主耶穌走在那古老的以色列國度,遇見許多貧窮、病痛的百姓一樣。因著這樣的感動,我們參與了今年教會的日本東北短宣。

  當溫巨凡教師和美汎師母邀請我們參加日本東北的短宣,我們方知自從2011年的311地震和海嘯後,勝利堂就陸續派短宣隊前往日本東北部。我們與石卷(Ishinomaki)的當地宣教士Dean和Linda Bengston一起配搭。海嘯過後,石卷有超過3000名居民遇難,數千的家庭和企業遭到破壞,受影響的人更是不計其數。身為宣教士的Bengston夫婦住在一個幾乎沒有基督徒的地區裡,上帝給他們一個異象,要他們在該地區建立一座名為「希望之家」的教會。在經歷如此嚴重巨大的災變後,居民內心受到很大的創傷,心靈上也是最柔軟謙卑的時刻,想到鬆土撒種當及時,溫巨凡教師和美汎師母的邀請讓我們回想起泰南的服事,這也正是我們所禱告祈求的——「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92:14)。

行前籌備

  為了短宣的參與同工對這次宣教的行程、事工及相關語言的學習有進一步了解,並且增進彼此的認識,凝聚服事的共同心志,我們從五月六日開始到七月二十二日出發前,總共舉辦了七次的會議與訓練,每次利用主日下午三點半到六點,針對這次的短宣所要舉辦的營會所需的節目(遊戲、短劇等)、教學內容(教材準備、人員配置、營會場地的布置、課程與課程間的串場、點心預備…等),簡易的日語會話練習,逐項說明與討論。會議開始大家一定有一段靈修和禱告的時間,在讀經後並針對經文內容有簡短的討論與分享,讓大家能夠聚焦短宣的呼召與事工的回應。最後一次總括的討論甚至從下午三點討論到晚上九點半才結束。

  這次短宣分為兩個梯隊,我們參加第二梯隊。本梯隊共13人,時間從七月三十一日到八月十一日為止。我們在石卷舉辦兒童英語營、社區活動和婦女廚藝班等等。因日本人對基督教和教會非常的不信任,對人們來說,踏進教堂甚至是一件難事,所以短宣隊藉舉辦這些活動與課程,希望能吸引他們認識基督信仰。

  這次短宣的經歷與上次的泰南有許多的差異,讓我們學到許多的功課,經歷了真正跨文化宣教的處境,也見證了神的憐憫、恩典與慈愛;看見了愛主的僕人如何將自己擺上全心服事。

前往石卷/社區兒童英語營

  我們在7月31日下午抵達仙台機場,Olson牧師結束他剛在璦子教會的短宣事工,開著車子風塵僕僕來到機場接我們,辦好租車手續,兩部小型的房車塞了滿滿的行李和人員,浩浩蕩蕩的開向短宣基地——石卷,展開了我們12天的宣教服事。

  住宿的「希望之家」是一幢兩層樓的日式建築,樓下除了一間和室可容納四位姊妹之外,還有客廳、廚房、一間廁所及整幢屋子唯一的浴室;二樓則有三間房間(住了我們夫妻和其他七位弟兄)及一間廁所。接下來的日子裡,十三人必須在晚上排隊輪流使用浴室盥洗;早上則須輪流使用廚房,自理早餐,食材則統一採購。我們在這十來天的短宣期間,體會了初代使徒教會「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的生活。英文營在早上九點開始,基本上我們必須在八點鐘到會場預備,所以十三人分別預備早餐的景況下,大家在時間上雖感到壓力,但是為了服事神,我們仍舊準時就定位,迎接那些天真、活潑的孩童們以及他們的家長。

  今年八月的石卷比往年炎熱,但在新蓋的社區活動中心內有冷氣教室,讓我們能免除高溫的烘烤。在合班的安排上,先由麗華藉帶動唱教導英文歌曲,其餘短宣隊員一起配搭,在活潑的肢體活動當中,很快就激發起孩童的學習氣氛;接著由短宣隊的隊員在三天中演出聖經的故事短劇,藉著短劇將耶穌的教導和祂所行的神蹟帶進孩子的心靈深處(據宣教士Dean Bengston 說,日本基督徒中有許多會從異教歸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小的時候,曾經接觸過教會的活動或閱讀福音單張),希望這些短劇就像種子,現在撒在這些孩子身上,以後能夠成長、結果子。

社區兒童營/廚藝班

  Olson牧師對孩童的英文教導非常能夠吸引孩子們的興趣,在變化的活動中以自然學習方式教導孩子學會簡單的英文單字和基本的英文會話。勞作則讓孩子在學習中心靈得到舒緩,藉著親手做成的作品增加他們的成就感,遊戲活動也能讓孩子們舒展身心,提升孩子對營會的興趣。點心的預備則發揮了吸引孩子的能量。每段的課程都有老師帶領,其餘的同工則在旁邊擔任助教。營會最後一天,則邀請孩童們的家長前來觀摩營會中的學習成果,並且由宣教士預備食物、搭建帳篷,與家長共享午餐,藉此與他們互動,讓他們瞭解我們因為愛主的緣故願意從台灣千里迢迢來到他們當中,為的是傳遞神也深愛他們的訊息和福音。世吉在大學學習兩年的日語,也在這些日子當中派上用場,雖然有限,但深信這些話語仍然能夠為神所用。

  廚藝班參加的人員與英文營截然不同,他們都是六十歲左右(或以上)的家庭主婦,熟諳烹飪技巧,為了增進她們對台灣美食的印象,在選擇菜色方面就費盡心思;此外,又必須考慮食材必須是當地能夠方便取得,使得他們能夠在學習之後,能就地取材,烹調學到的美味,與家人分享,而且在示範的過程中有時間限制(須在一個半小時完成兩道菜)。在這樣的考量下,兩位負責的姊妹都備感壓力,麗華考量的更多,壓力更大。為了買食材,我們在宣教士的帶領下逛了三、四家超市,總算買齊食材與配料。因場地狹小(在希望之家的客廳舉辦),只能邀請有限的人員),兩天的廚藝班來了十三位婦女,然而在神的保守帶領下,兩道菜(麗華的可樂雞和慧慈的蕃茄炒蛋)都做得非常成功,美味可口贏得大家的讚賞。共享美味的成果後,由世吉示範烏龍茶的砌泡方法,並且分享見證,藉由璦子教會一位日本弟兄的翻譯(英翻日)。

  雖然世吉(腎臟炎)和麗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肉體上都有軟弱,卻都能靠神喜樂,藉著十年的「金曲傳愛」事工,服事年老的長輩;藉著「泰南短宣」服事穆斯林族群中最弱的一群。讓他們認識到即使是這些軟弱的人,神都能藉著他們成為神合用的器皿,展現祂對所有世人的憐憫與恩典。兩天的廚藝班結束後,翻譯的弟兄說見證很能安慰這些曾受海嘯傷害的婦女,也希望他們聽到這福音後能夠與家人分享。

  在短宣期間除了英文營和廚藝課,主日的服事也非常的重要,美汎帶著研蓁開了近三小時的車子到合和川教會去做見證,巨凡也開著另一部車載著青高契的同工花了一小時前往仙台的璦子教會與當地會友一同敬拜。我們在宣教士Dean的陪同下,在石卷中央教會聚會敬拜。因為有些會友前往西日本救助水災,所以當天的聚會由黃傳道從頭到尾一人處理音控,司會、領唱、證道……等所有的聚會程序,甚至會後的愛宴,也由她在聚會前預先備妥,會後馬上與會眾一起分享。餐後還繼續帶領教會的團契,真是十項全能。

  當地的宣教士Dean Bengston在這次的短宣中,負責學童的的邀請、場地的租借、四周圍欄的架設,以保護孩童安全,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與家長會餐的烤肉、採買……等事工,也都由他們夫妻一肩扛起。在日本民風這麼保守的東北鄉下,若非他們在海嘯發生過後,馬上前往這個社區與災民肩並肩的協助清理房屋(總共清理了三十七家),要與當地居民建立關係,是相當困難的。

  Olson牧師則在每一天規劃所有營會的事工外,自己身先士卒帶領所有同工處理大大小小的事務,包括與當地宣教士和教會的溝通協調。晚上帶領靈修外,他還經常巡視冰箱的食物,臨時外出補充食物的不足,甚至垃圾處理,廚房整潔……等,有時為了紓解浴室的擁擠,還拖著疲憊的身體,開車載著同工到附近的湯屋去泡湯。由此可見這些傳道人為了福音的緣故,全人的擺上,令人敬佩。

  回想這次的短宣,四天的英文營會,當最後一天課程結束後,參加的小朋友們都非常不捨與同工們熱情揮手(有些擁抱)道別;廚藝課的婦女懷著幸福、感恩離開;我們深信他們一定能夠感受來自天上的神所給予他們的滿滿祝福與關愛。雖然沒有到石卷以外的教會,但是在晚上靈修的時間,藉由其他同工的分享,得知日本的教會也都弱小,很需要外來的主內兄姊前來關心與支持,讓教會的牧者和會友了解,神仍然興起許多的環境關心他們,期待他們在真道上繼續前進,也能體會上帝對他們的信實,絕對不會撇棄他們。

  雖然我們現在所做的,不敢期待馬上得到立竿見影的功效,立刻領人歸主,但是二十世紀的屬靈導師章伯斯(Osward Chambers《竭誠為主》的作者) 說:「傳福音的人,不要因為沒有立即看到福音的功效而沮喪。舊約的先知,新約的使徒,甚至現在的聖徒,都不知道他們所說與所做,對於當時有什麼立即的果效,只是願意順服聖靈的帶領……」。我們現在所做的乃是撒種的工作,神將來要如何讓這些種子成長,讓我們憑著信心期待神的事工成就。

日本短宣見證
劉威廷 弟兄

 

  今年(按編:2018年8月)我們一家人能參加勝利堂的日本短期宣教活動,是何其榮幸。

  馬太福音28章18到20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身為基督徒,我自然知道這大使命,過去,我的確也傳福音給我的朋友與同事。然而,大多數的時候,我寧可與教會的朋友待在一起。找個舒適的地方,也許來杯咖啡和幾塊餅乾,幾個基督徒一起查經,互相代禱,這是多美好愜意的事啊。基本上,我喜歡待在我的舒適圈學習聖經而不是去外面被人拒絕。然而,從去年開始我受到聖靈的催逼,要求我要動起來,要出去,傳福音。以NIV的英文直接翻譯,耶穌說:「我要送你們出去作得人的漁夫。」在我的教會生活,大多數的時候,是你們可以想像的到的經典畫面,我的捕魚模式是與幾個教會的朋友在一起,在教會裡,手裏拿著釣竿,吃吃東西,聊聊天,魚鉤上甚至沒有鉺。我忘了耶穌是送我出去捕魚,不是待在教會捕魚。此外,使徒們是使用漁網一起捕魚,而不是使用魚杆。因此,我們決定採取行動,外出去得人如得魚。

  因此,今年稍早(按編:2018年2月)我太太貝珊與我參加了包姐開的叫mission possible的主日學,包姐是勝利堂差派的傳教士,她大部分的黃金歲月都在非洲傳教,在課堂中她發現,許多同學都有年紀大到可以參加宣教的孩子,因此,她鼓勵我們不要只有自己去宣教,更要帶著孩子全家一起去宣教。她鼓勵我們提出完整的宣教計畫,包括地點,時間及如何與當地的宣教士連結,想做的宣教主題等。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全家一起來服侍主,但由於我跟我太太都在工作,要籌劃一個新的宣教活動對我們來說實在困難,在考量我們缺乏時間與經驗,及已知Olson牧師這幾年都有固定辦日本短宣的活動,對於宣教新手的我們來說,這是個絕佳的機會。

  儘管我們有語言的障礙,藉由參與兒童夏令營及其他的活動,我們還是能幫助在地的教會與當地的家庭建立關係。在與當地的日本居民互動中,我們真是發現神的愛能勝過語言上的障礙。我們也許會,也許不會看見神如何使他成長,但在栽種與澆灌的過程本身就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樂。事實上,再回台灣不久,我們就聽到有些參與暑期夏令營的人受洗且開始穩定聚會。有些我們的團員已經不是第一次參加日本短宣了,在這幾次的宣教活動中,他們已經與當地教會的會友或慕道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我們的家庭也因為這次的宣教讓我們與神及彼此間的關係變得更緊密,能讓孩子成為我們在基督裡的同工,而非僅是我們的孩子是多美好的經驗啊。

  希望我們的見證可以鼓勵你們以家庭或個人的形式參加宣教的活動。即便你們現在不方便參與海外的宣教活動,在我們的身邊,如職場、鄰舍、學校等處處都有宣教的機會。我自己在辦公室的團契今年也開始舉辦啟發課程,邀請許多還未信主的同事來參加,在台灣,有許多服事偏鄉未成年孩子的短宣活動。願神賜福我們教會成為多結果子的教會,願會友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完成這大使命,願神賜福你們,謝謝大家。

 

要倚靠神
陳浩榮 弟兄

  這次為東石短宣所做的準備其實就跟平常準備暑假兒童營一樣,所以出發前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但這次短宣中所接觸的對象及環境真的是跟之前的經驗差很多。

  東石教會在漁港旁邊,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點,而當地的人也較多是相信民間信仰。教會正旁邊就有兩間非常大的廟,過幾條街又是好幾座。許多來參加教會活動的小朋友身上都有護身符,還有一位衣服上直接印著媽祖的臉,看了就明白他們生活當中充滿了民間信仰的影響。

  星期天在教兒主時,師母還特別提醒我要把上帝區分出來,以免小孩子以為上帝就只是他們所信的眾神中的一位。若不是師母提醒,我其實根本不會想到這個問題,畢竟從小到大,「神」對我來說就是個單數名詞,腦海裡也不曾存在其他可替換的對象。而當師母請我介紹耶穌/上帝時,我才突然發現自己實在是經驗不足。講完上帝是創造主及唯一真神後又講了耶穌為我們贖罪的死與復活,卻突然發現這樣講會引起『神有兩位』的誤會,才急忙補上上帝跟耶穌是一體的。講三位一體沒講到聖靈感覺又不對,但又不確定該怎麼跟小學生講解聖靈,結果就吱吱嗚嗚的不知道在台上講了什麼。若不是師母最後幫忙做結尾,我實在不知道有沒有把短宣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帶到他們心中。這應該就是我在這次短宣當中最需要加強的部分。

  雖然教案中帶出了「要倚靠神」的重點,卻不小心忽略了平常習以為常,卻又極為重要的核心。

儒林家庭宣教總動員
東石,遠嗎?
魏靜姍 姊妹

 

     「好,課程快結束了,我們要開始分組,大家可以開始規劃各自的「家庭宣教總動員」,不分國內丶外有一到三年的時間,最好和家人一起來完成它…」

     「哇!玩真的?!」

         2018的1~3月,包教士在成主開了「宣教總動員」的課,我以為只是去了解宣教,沒想到後面有個希望我們可以帶著家人走出去的作業。

       家人……三個孩子們願意嗎?

       考量了家裡目前的狀況,這作業若是想如期交卷,我必須越早完成越好。事不宜遲,神把有共同想法的二個家庭放在一起開始著手規劃了一趟短宣之旅。

       昭安丶慧華夫婦早年帶著幼兒和學生去短宣,和「鄕福」有過一段長時間的接觸,透過他們向「鄉福」的聯繫詢問,問到嘉義東石基督教會的陳文逸牧師梁紀貞師母可以接待我們前去在地服務。東石是嘉義縣境內最靠北、靠西的鄉,是台灣目前少見的鄉下地區,人口流失嚴重且廟宇林立。在地人靠養蚵維生,全台1/3的蚵仔是由此地供應。但青壯年人口外流,也造成隔代教養丶單親家庭丶新住民家庭…的人口比例上升。

         想去「宣」「教」,若不能先去建立關係,要如何「宣揚」及「傳教」?但要如何在異地與在地人建立關係真是一個難題……

       就「建立關係」這點,已隱約能體會到跨文化跨語言的宣教士搭著飛機到遠方的心情,他們也許要說不同的語言丶吃不適應的料理,和不一樣的族裔生活…,他們隻身在外所需要的堅固信心及堅持呼召的剛強,真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

  我們和師母討論了自家孩子可以主領的活動,最後決定5/26星期六的下午在教會辦「歡樂週末運動休閒營」,內容有籃球、桌球、街舞、桌遊,留宿一晚,5/27隔天參與主日崇拜、愛宴服事,及下午的兒主。除了膳食,其餘全由孩子們自己準備。感謝主,孩子們在教會團契受到紥實的真理教導,又有許多學習的榜樣;當我邀請孩子加短宣隊時,他們沒有因為是我「作業」有任何討價還價。我想可能跟家裡或儒林家庭小組常有福音行動或團體活動有關,不論小時候一起去榮家推輪椅或接待宣教士,長大後參與少高服事……他們對宣教是不陌生的。

  而儒林家庭小組是我們堅固的後盾,大家用禱告用行動支持,規劃完成後又加入了一批生力軍,最後有6個孩子7個大人成行。特別的是還有體育專長、高中街舞社出身的孩子加入成為師資,另外神額外還給了我們攝影、烹飪、禱告、司琴、協助管理課室秩序的……同工,我們在主內就是一個大家庭,好開心結伴去「家庭宣教總動員」!

       5/26在東石,令我感動的部分是事先告訴孩子們,在成果發表會時要做個人見證,我知道他們在少高受過訓練,做過準備,好像彼得前書3:15:「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其中有個大一的孩子,很認真地把自己如何被神帶領,進入理想大學的過程寫下來分享;另一個談自己小學時曾被同學排擠,因著為對方禱告,如何經歷到神動奇妙的善工,改變了彼此的關係;有人分享在身體的疼痛中如何被神醫治,從中感受到神豐富的愛;小六的孩子跟著哥哥姊姊們,也變得勇敢,願意站出去分享自己上小一時,害怕面對新環境,以致上學時天天大哭,跟今天可以上台侃侃而談,實在判若兩人……。

  感謝主,我們的孩子可以成為福音的傳遞者,也願意成為福音的見證者。他們以自己的故事來向參加活動的20幾位小學生見證了神的作為,這一切都要歸榮耀給天上的父。

  我們起了一個頭,看到有一條線可以牽起彼此的關係,拉近距離。東石的孩子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喜歡活動、喜歡遊戲、喜歡故事、也喜歡有人陪伴和關心。新竹這次去的孩子因爲就學的關係,不易繼續下去,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家庭加入,用不同的專長興趣、恩賜才幹把營隊延續下去,我們會的不多,但放在一起可以有五餅二魚的功效,甚願東石的孩子們藉著參加營會踏進教會,開啟他們另一扇蒙福的窗。

        東石,遠嗎?

 

後記

         6/30丶7/28東石教會邀請我們再去了二次,感謝神的預備,賜給我們親子檔丶夫妻檔及高中會考和大學指考的應屆考生一起加入。因有新同工的加入,所以6/30特別為家長開了一個「讚美操」的分組活動,7/28開了「直笛教學」「烘焙點心」和「英文唱遊」。

       東石的婦女常需要剖蚵仔、清潔整理蚵殼丶及做穿線…的工作,沒有什麼時間參與活動,但在當天少數的參與者中,同工接觸了一位學員和她有深度的談話,並為她和孫兒祝福禱告。中、小學生的部分在結束前也加入了「無字書」的教學,希望福音的信息能夠帶給沒來過教會的孩子,有聽見福音及得著救恩的機會。

  若對東石短宣有興趣想帶孩子來瞭解、來參與的…都歡迎跟我們聯絡(編按:林昭安夫婦、陳健興夫婦),未來預計每月第四週的週六去東石,一天或兩天都可以。邀請大家來蚵仔之鄉看看當地不一樣的風土民情,願我們可以大大經歷上帝的手來翻轉我們及東石的孩子,因著接觸「短宣」都有不再一樣的新生命。

短宣影片

5/26照片

6/30照片

南地河水復流
徐庸蕙 師母

  廿七年前第一次拜訪中國這塊土地,是返回家鄉安徽,並在南京培訓,其間生活適應上的辛苦;對人性複雜的糾結,我跟神說,若無呼召,不再踏上斯土!

問心

  老師,您是SARS之後第一個到咱們地方來的人,可寶貴了!以後有機會可要多多來!!

  初到雲南,學生們給了這句話,也開始我與宣教差會合作,在內地培訓的旅程。面對這群傳道人,受教育程度參差,其間還有白族的、撒泥族、夷族,果真見識到雲南的多元性與屬少民族的大本營。

  教課之餘,傾聽學生的問題:聚會點不給唱詩,公安會抓,咂辦?教會說我家愛人不敬虔,在市場做小買賣,那怎麼生活?我找不著對象,一直單著,教會事奉多又苦,跟誰說去?養家活口與教會事奉一直搞不攏,可有方法解決?我才發現教導神學時,不容易給個精準答案,一如實際生活的困境,怎麼量身訂製出路?

  我問自己,來此地教書,我「想」給他們什麼?又「能」給什麼?我是跟他們是相處僅一週的老師?還是一起同揹十架的天路客?

雕刻

  小飛機下到方城,空姐一扳手打開機門,攝氏三度的冷空氣立即沁入鼻頭,顫抖著的走進機場,等候出閘。因為宗教風聲吃緊,我擔心講義會搜查沒收,原機遣返;也不知接頭者是誰,只能神色輕鬆的拉著行李往前走。十步路左右,有人悄悄來在身邊細語:您是徐老師嗎?

  去到培訓點,學生看見我立馬禱告感恩:平安來了。三房兩廳的民宅,一間給老師,男女各一間,都是架疊成由下往上三層的大通舖,因此若是大型聚會,連吃帶睡可以擠入八十人。

  主日臨時被邀請講道,同時示範解經講道,在匆忙預備之際,讓我感動的是這群十幾人的教會,已經多年向阿卡族傳福音,而主日報告的第一項事情,是為某個少數民族禱告,教會領導告知:中國的少數民族粗分有五十二個,剛好一年輪完。

  次日清晨他們帶我上山拜訪阿卡族,第一次在半山頭的雪中等車,始知何謂「冰凍」。木製的教會,是這山頭上最美麗且具規模的建築物,一眼望去都是婦女,男人全在山坡地勞動的種土豆。前晚才知道還要講道的我,此際明白為何神感動我用——「抹香膏的馬利亞」來述說這件美事。

  這裡女人面目黝黑蒼老、雙手粗糙骯髒,因為種地沒有工具全靠雙手,他們都是被強風、烈日與貧瘠山坡所雕刻出的生命,此際卻喜樂唱著和諧的八音詩歌。當聚會結束時,感恩的訴說他們是晨霧瀰漫時,攀過兩座山頭來聚會的!當他們微笑時露出滿口蛀牙,臉部刻痕越發明顯,還怯生生獻上剛剛才跑去買的毛巾,當禮物送我。臨走時十多人緊拉我的手,依依不捨說:感謝主,希望再見!

  上飛機前一晚,因為嚴打宗教的緣故,我帶去的是全新聖經,所以詢問是否有人想要?當場有位弟兄立刻接手過去,然後面向祭壇跪下,感恩的說神垂聽他多年的禱告,他希望可以有一本直排「繁體字」聖經。更驚訝的是他從懷裡拿出親自雕刻的圖章,上面寫著:方城無他物;聊備一方章,贈徐師。我到底是給的多?還是收的多?

濃霧

  洛陽牡丹季即將開始;少林寺就在不遠處,但我來到河南的據點,是經過兩天換車、更衣,且在暮色濃重時才躲進來的,因為肅清風聲更吃緊。教課時門窗緊閉、拉下簾幕,下課在四合院中曬太陽取暖,都不可出聲音,鄰居靠得太近。學生中有幾位因傳福音而被關才剛出監,每星期仍要向當地公安報到,卻因著這次培訓離家,回去又得再次入監。

  終於見識到零下溫度是什麼情況,池魚夜裡凍到翻肚,中午陽光出現時卻死裡復活。熱毛巾拿在手裡變冷,拿到戶外去晾,霎時變成冰片,於是締造我這一生兩星期沒洗澡的紀錄。狂風吹斷電線,除了秉燭夜讀,睡夢中不自主的發抖,外加顛腳進入竹籬笆編織的茅坑,成為一種日常運動。

  學生們聖經倒背如流,教課時頗感壓力,應用時要澄清真理與傳統差別,極其費心費力,而他們對真理的渴慕,疑惑解開時眼睛閃閃發亮,真是比餐桌上紅通通一大鍋的辣椒湯還有勁。主日繼續上課晚上敬拜,在講道時,突然屋主說句家鄉話之後,關燈噤聲,有人跳上房頂前去查探,小聲禱告此起彼落,我看見公安車閃爍著紅燈停在隔壁——公安也是有朋友的,開車拜訪!

  當地領導在黃昏起霧之際帶我出去放風,指著一大片小麥田,要送給我蓋間房子。他觀察我耐寒、吃辣、說話聽得懂,央求我多留幾天給當地同工,因為上課的這群牧者是經過差會考試篩選,來自四面八方,此地教會牧者只有一人進入裝備。

  我不知如何在當地需要與差會制度中取得平衡;也無法安慰傳福音而生命受威脅的牧者;更不能承諾私下來到此處幫助培訓,濃霧不僅是瀰漫在空氣中,更佔據在心頭。告別的前一晚,學生輕唱詩歌送別,我為著再次要入監的學生禱告,然後邀請他們也為我禱告,當全場牧者跪下禱告之際,我眼睛瞬間蒙上濃重的霧氣而後滑落。

  第二天清晨,因著安全之故,所有人分批、分時間出發返鄉,濃霧籠罩整個田野,不見來時路。我在晨曦微光中來到車站,遠遠的看見不同的長途公車站牌下,幾張熟悉的臉孔,但不能打招呼,我微笑的等候薄霧消散,誠願一路平安。

 

矛盾

  蕭山機場苦等三個小時後,終於看見接我的人,那個弟兄在轉身之際很驚訝的說:咦,是個女的!然後我生平第一次坐上BMW的休旅車,路經西湖外圍、錢塘江一隅,往某個山腳前進。出發前我被告知摘掉戒子、項鍊,衣著樸素,但上課仍必需頭戴一頂黑色小帽,身穿長袖長褲,在室溫卅七度的鐵皮屋中,全身汗濕教課的我,卻眼看男學生身穿短袖搖扇子。

  第一堂上課有幾位老先生坐在後面,我有意放慢語速外加親切的教課,幾天後老人家缺席,才知道他們是當地聯會大佬過來檢查我的神學、信仰與道德,這聯會的姊妹不可有講台事奉,教導只在兒童主日學。而我還能繼續教書,代表通過檢驗。如此展開為期三年的培訓,同時也擴充我的胸襟,幫助我更深的反省。

  學員往往掙扎於:聖經的真理與長輩的教導中,如何行得準確?過於靈善物惡的二分法,導致在嚴格遵守聖經字面意義的道德律下,信徒隱藏最私密的罪惡,如何牧養?長久習慣的教會傳統,如何突破改變?他們知道教會的問題卻無力解決,因為必須大佬拍板才算,於是精英想擠入大佬圈,又怒斥逢迎巴結者。此番矛盾掙扎,常常在學生晚上邀請散步時,成為我們打蚊子的節奏。

  然而,主日聚會時,耆老幼童此起彼落的專注禱告與悔罪哭泣;唱讚美詩歌幾乎是背誦而出的應和;守聖餐時的莊嚴敬畏,都在在讓我預嘗天恩滋味。其中聖餐中的葡萄汁,是他們所有聯會,在葡萄成熟季節共同製作成濃縮汁,而後發放各堂會供一年使用,象徵合一精神。而「同領杯餅」更是合一的記號。

  第一次去到聚會點時,是男左女右的分開座位,因為我是老師,所以被邀請坐到第一排,當得知聖餐是共用一杯時,我還思忖自己是前排第二位,結果卻是從弟兄開始依次領用,再由後排姊妹傳回到最前面,於是我成為最後領用的。會後我學生很驕傲的說,SARS時我們仍舊就堅持一杯一餅,都沒事的老師!